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 聚氨酯防水涂料是一种新型高档防水、防腐材料,适用于地下室、卫生间、浴室、贮水池、粮库、屋顶、外墙等的防水。在我国防水涂料中,应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就是聚氨酯防水涂料。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化学建材工业的发展,聚氨酯防水涂料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聚氨酯防水涂料产品应用量仅次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防水卷材,列为第3位。并逐渐形成了品种齐全性能优异的聚氨酯防水涂料。由于传统沥青类防水涂料及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含有大量萘、蒽、醌类等易挥发物质,会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如今国家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对沥青类防水涂料及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采取了强制淘汰措施,取而代之的是非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取代。化学建材“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0年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都将聚氨酯防水涂料列为重点推广发展品种[1]。NCO/OH型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是现在市场上常用的聚氨酯涂料之一。它是以异氰酸酯和聚醚多无醇合成的含有—NCO的预聚体为A组分和以含有—OH活性基团、交联剂等的B组分构成,它的基本反应是—NCO与—OH、—NH2交联反应形成网络结构,使涂膜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因此聚氨酯涂料可以常温固化,形成交联结构的涂膜,对各种底材均有良好的附着力、柔韧性、耐摩擦性、耐水性、耐溶剂性,涂膜外观光亮丰满[2]。由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有毒,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挥发性比TDI小,毒性相对较小[3],故本文实验采用MDI代替TDI制备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另外MOCA是一种有毒、有致癌性的化学品,故本文实验用三乙醇胺代替MOCA作交联剂,以减小产品生产、应用中的毒性,使产品更环保。 本文通过研究MDI与聚丙二醇的比例、二乙二醇的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聚氨酯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以涂膜吸水率为优化指标确定聚氨酯防水涂料防水性能最好的制备方案。 1 实验 1.1 实验药品 聚醚二元醇(N220),相对分子质量2000;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二乙二醇;三乙醇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辛酸亚锡;滑石粉;二甲基硅油。 1.2 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真空干燥箱、磁力搅拌装置、单口烧瓶、冷凝管、干燥管 1.3 试样制备 A组分:将一定量聚醚二元醇加入烧瓶中放入真空干燥箱升温至120℃真空脱水1h,降温后按比例加入MDI放置于磁力搅拌装置中反应2~3小时,降温出料。 B组分:将一定量滑石粉加入烧瓶中放入真空干燥箱升温至100℃真空脱水1h,降温后加入二乙二醇、三乙醇胺、各种助剂等放入磁力搅拌装置中搅拌均匀即可出料。 1.4 涂层制备及性能测试 在室温下将A、B组分按一定比例快速混合均匀后,涂刷成一定厚度的薄膜,固化晾干后按照以下简略方法测定吸水率: 将制备得到的膜裁剪成2cm×2cm的小块涂膜,称量后置于水中浸泡5h,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称量,其吸水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X—吸水率,%;m0—吸水前膜质量,g;m—吸水后膜质量,g。 2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采用正交试验来确定最佳制备方案,实验结果见如下正交表格: 表1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因素水平表 水平 温度/℃(A) n(MDI):n(N220)(B) 二乙二醇/g(C) 1 70 2.0:1 8.0 2 75 2.5:1 8.25 3 80 3.0:1 8.5 表2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试验号 A B C 试验方案 吸水率/% 1 1 1 1 A1B1C1 2.38 2 1 2 2 A1B2C2 1.50 3 1 3 3 A1B3C3 1.24 4 2 1 2 A2B1C2 1.03 5 2 2 3 A2B2C3 0.89 6 2 3 1 A2B3C1 0.34 7 3 1 3 A3B1C3 0.70 8 3 2 1 A3B2C1 0.99 9 3 3 2 A3B3C2 1.70 K1 5.12 4.11 3.71     K2 2.26 3.38 4.23     K3 3.39 3.28 2.83     极差R 2.86 0.83 1.40     因素主次 C A B 优方案 C3A2B3 由可得出如下结论: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