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乡美(资料)

姜堰名称的由来 对于“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称“三水”者有之,称“罗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时取名,乳名什么,学名何称,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本团练,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军事。”“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地方。在这本地图集上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就是其中一个。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又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罗塘”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宣统泰州志》载:“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罗塘”也罢,最古老的名字还是“姜堰”。溱河东畔。遗址所在地地势较高,四面环水,形似一座小岛。2006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核准公布,天目山遗址作为历史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天目山商周遗址位于姜堰镇北郊,本世纪70年代后陆续出土商周几何纹陶器残片、商代龙背铜削、铜箭簇、石网坠、灰陶豆、角质亚化石、麋鹿角、铜镜、汉代墓砖等文物遗迹附近出土的彩陶球,为泰州市姜堰市悠久历史提供了佐证。 浙江的天目山是很多人熟知的旅游佳处。其实,江苏省中部的泰州市境内,也有一座天目山,多年来却鲜为人知。这座有着商周时代文化古遗址的小山,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的天目山,是一处地势稍高、四面环水的土墩,总面积3.4万平方米,最高处只比河面高出了4米多,与其说是山,不如称其为弹丸小岛。 天目山之名,古来有之。一些学者认为,其提法应比浙江天目山还早。宋代,拒向元军投降、潜逃经过泰州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诗中写道“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这里的“天目”,指的就是泰州姜堰的天目山。 明万历《泰州志》记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昔王仙翁(按:王冶,晋代道士)尝隐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如天的一双眼睛,故俗称“天目山”。 天目山由于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搭起一座竹桥,登上这座小岛。在盖房取土时,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和铁剑、铜镜、五铢钱等文物。经过文物工作者几次考古调查,在天目山的浅土层中又发现了陶鬲、陶豆、陶罐、铜箭镞、铜削等大量器物,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鱼、蚌、鸟、犬的遗骨及麋鹿角亚化石。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十多位考古专家组成考古队,对天目山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在天目山意外发现了古代城墙、河道、排水沟、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遗迹,说明这里竟是一座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古城。 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长圆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两部。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的护城河道。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3800平方米。被发现的内城规模,与明万历《泰州志》所载的城郭规模相近。由此可推测,在明朝编写《泰州志》的时候,内城仍较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 专家考证,天目山古城构筑于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时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遗址(约2500年前),它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位于泰州姜堰市姜堰镇东后街。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的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明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世称淮南王氏三贤,均为泰州人,其弟子也多为泰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泰州学派。该祠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年(一五七五),时有房屋七栋、二十一间,现尚两栋、六间。王氏宗祠的建筑规模、体量和明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