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

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一、自愿性产品认证发展现状(一)认证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我国的产品认证起源于1981年,认证领域从最初的电子元器件产品发展到现在的电子电器、机电、机械、机动车辆、办公设备、建筑材料、可再生能源、轻工纺织、化工、冶金等领域,认证类型也从质量、安全认证相继拓展出环保、节能、节水、低碳、人类功效、防爆等特性认证。截至2012年底,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累计发放证书29.2万张,有效证书17.1万张,其中发证量位居前四位的是节能、环保、节水和部件认证。累计获证企业3.7万家,当前持有效证书企业3万家,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二)从业机构逐渐发展壮大。我国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共70家,其中内资机构52家,外资机构18家。按地域分布,北京45家,其余在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52家内资机构按性质划分,企业44家,事业单位7家,社团1家。70家机构共有从事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的员工5806名,经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厂检查员3566名,自行编制产品认证实施规则2474份,协议检测机构1143家,其中5家内资机构与境外机构有合作关系。(三)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我委出台的一系列自愿性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如认证标志备案制度、认证技术规范审查备案管理制度、认证实施规则备案管理制度、自愿性产品认证检查员注册管理制度等,有效地培育和规范了自愿性产品认证市场健康发展。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系统组织认证技术基础研究与标准研制工作,各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认证技术规范,满足了认证市场需求。(四)认证结果逐步得到相关方采信。2000年以来,自愿性产品认证逐步成为推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政策的有效支撑工具,得到社会认同,目前有29家机构的认证结果有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采信。如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在政府采购领域强制实施,节能产品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结果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国家财政对部分能效标识产品给予补贴。机动车和摩托车产品、体育产品、铁路产品、节水产品、电能产品、建材产品等认证结果分别获得有关政府部门采信,作为出口、采购、招标、使用的必要条件。二、存在问题和不足(一)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法规支撑,政策层面上的协调促进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框架,导致某些自愿性产品认证领域认证标准不一、认证标志不同。信息报送和收集管理头绪较多,导致管理失去数据支撑。(二)技术储备和创新意识较弱。我国大多数认证机构,缺乏对自愿性产品认证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投入,自身能力建设也严重不足,很难开发出具有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自愿性产品认证项目,使整个认证行业的公信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无法有效承担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重任。(三)存在无序竞争和行业垄断现象。无序竞争会直接影响认证公正性,各机构不能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展开合作,而是彼此视为竞争对手,有些行业领域存在认证垄断局面,影响认证公平和服务。个别认证项目名目繁多,标志不一,使企业和消费者无所适从,损害认证公信力。 (四)采信不足影响市场推广动力。对消费者的引导与宣传、对大宗用户的开发、对政府部门的支撑力度欠缺,导致认证结果采信不足,影响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的动力。52家内资认证机构中有40家机构当前有效证书不足200张,难以维持成本。(五)与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存在差距。我国的产品认证机构与BSI、SGS、UL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标准研制能力、产品检验能力、全球市场网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三、工作思路(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在“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下,与各部委和行业主管部门构建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结果的采信和应用。搭建统一的自愿性产品认证信息平台,建立全面、系统、长效的数据收集分析机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准入管理、认证实施过程管理和认证结果监督管理。引入认证机构退出机制,加强对认证机构、认证结果的监管和执法联动。以实施规则备案管理保证认证机构的业务范围、资源配置、能力水平满足要求。(二)推动不同认证制度和模式协调发展。按照《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商务、旅游、体育、节能环保等领域认证认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稳妥推进污染物控制认证等“国推自愿认证”,培育和引导机构自愿认证业务开展。鼓励“认证机构合作自愿认证”,在认证依据、认证程序、认证标志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技术资源、合理分配业务布局、相互承认认证结果,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格局。引导和规范认证机构自主研发的自愿性产品认证。(三)强化认证技术支撑基础。引导认证机构加大标准、检测和实施规则的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认证技术支撑体系。突出实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