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讲述.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论成功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所以,应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妨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它,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没有什么。在根本的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把优秀当作第一目标,而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这是最恰当的态度,有助于一个人获取成功,或者坦然地面对不成功。职称俱全而唯独无事业的所谓学者、作家、艺术家,今天有的是。最基本的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功和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败为另一方。在上帝眼里,伟大的失败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败。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有一些渺小的人获得了虚假的成功,他们的成功很快就被历史遗忘了。有一些伟大的人获得了真实的成功,他们的成功被历史永远记住了。但是,我知道,还有许多优秀的人,他们完全淡然于成功,最后也确实与成功无缘。对于这些人,历史既没有记住他们,也没有遗忘他们,他们是超越于历史之外的。有一种人追求成功,只是为了能居高临下地蔑视成功。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领域一切有大作为的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两种品质。首先要有热情,对所做的事情真正喜欢,以之为乐,全力以赴。但是,单有热情还不够,因为即使是喜欢做的事情,只要它足够大,其中必包含艰苦、困难乃至枯燥,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何况在人生之中,人还经常要面对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那时候就完全要靠毅力了。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赏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赏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赏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而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赏读: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审美视窗伟大领袖——毛泽东你,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多了份执着与坚定,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多了份武功与才智,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多了份主动与豪气,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多了份方法与谋略,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多了份至诚与方向……你大气雄伟,才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洒脱与轻松,才有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与从容,才有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度与豪气,才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与辉煌,才有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超人想象,才有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动人画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惊人描写……在诗词的王国里,你的诗词是盟主;在诗歌的海洋里,你的诗歌是航母;在现实世界里,你是人民的红太阳……你,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注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主要作品:《远东前线》《活的中国》《西行漫记》《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一边》《红色中国杂记》《复始之旅》《今日红色中国》《漫长的革命》等。二、写作背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采访了陕甘宁边区后所撰写的著名的《西行漫记》,最初是以英文发表在英美的各大报刊上,为一系列的有关中国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