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20161018讲述.ppt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20161018讲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研磨液离心 要使用冷冻离心机 4℃ 12,000 rpm 离心20min 3 装有研磨液上清的EP管要迅速插入冰浴中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仪器研磨 时间短,效率高,可节省人力物力 有利于病毒存活,提高病毒的分离率 动物分离病毒法:乳小白鼠(3日龄) 优点,很敏感,易掌握;病毒可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强,有利于病毒分离 但是,小白鼠本身存在多种病毒性疾病,往往会影响结果 组织培养分离法: 没有隐性感染 没有免疫能力的抵抗力 接种量大 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加速病毒的分离过程 C6/36:对蚊传虫媒病毒较为敏感,蚊传虫媒病毒分离的首选细胞 BHK-21:对绝大多数虫媒病毒敏感 BHK-21 C6/36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常用分离方法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感染细胞 1、吸出离心后研磨液上清 2、将研磨上清液加入到细胞管中 3、感染后的细胞培养管 4、放入孵箱中孵育1h (C6/36 在28℃孵育,BHK在37℃孵育) 1 2 3 4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感染细胞 5、倒掉研磨液 6、使用无血清培养基洗1-2次 7、加入1ml含1%血清的维持液 8、培养1周,并逐日观察CPE 5 6 7 8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 重复上述过程,连续接种三代,观察是否出现连续稳定的细胞病变 C6/36细胞 :融合,聚集 BHK细胞 :圆缩,脱落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乳鼠分离 对三日龄乳鼠颅内接种蚊悬液上清 观察有无拒乳、震颤、强直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将鼠脑进行研磨,并将鼠脑研磨液继续往下接种,连续接种三代,直到获得病毒分离物 六、 疟疾 相关定义: 疟疾(malaria):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见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 重症疟疾:出现脑损伤、胃肠损伤、严重贫血、溶血、异常出血、严重肝肾损伤、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 传播途径与媒介:按蚊叮咬或输血。 临床 潜伏期:长短不一,12d-30d,长者可达1年。 前驱期:发作钱3-4d,疲乏、头疼、不适、畏寒。 发作期:先后周期性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等症状,多次后可见脾肿、贫血。 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诊断 1.流行病学 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 2.临床表现 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 3.实验室检查 (1) 血涂片查找疟原虫:通常找到即可确诊。在寒战发作时采血,此时原虫数多、易找。需要时应多次重复查找。并一定要做厚血片寻找。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片多次阴性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 (2)聚合酶链反应(PCR)查核酸: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PCR检测方法已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成多种方法,除可以直接检测血样中的疟原虫外,还可以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 (3)胶体金、ELISA法疟原虫抗原 敬请指导 谢谢大家 疑似病例检测结果意义 核酸检测-引物序列 市售血清学检测试剂种类 Focus Diagnostics (WNB IgG DxSelect, WNV IgM Capture DxSelect, Cypress, CA) PANBIO Diagnostics (WNV IgM Capture, WNV IgG Indirect, Wind-sor, Australia) InBios International (West Nile Detect IgG Capture ELISA, West Nile Detect IgM Capture ELISA, Seattle, WA). * * 三、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2010年,广东东莞报告91例疑似病例。 基因结构 通过对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第3组为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 基因结构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