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诗两首雨巷精品课件二.ppt
(2)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一意象?【希望:爱情;革命、国家】 传说丁香花和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有关。 李商隐伤感于“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王安石之子王雱(pāng)将相思寄予“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南唐李璟(李煜之父)更是哀叹“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历来,丁香就和愁情紧紧结缘。 作为一个爱情的落寞者,“丁香姑娘”就是他凄婉、忧伤的爱情生活的一点亮光;作为一个革命者,“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彷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支火把;相对于当时的社会,“丁香姑娘”就是整个压抑、黑暗社会中的一线曙光!在一个狭窄的街巷,漂着蒙蒙的细雨,一个孤独、哀怨的人,渴望一个同样孤独、哀怨的美丽的姑娘,但最终却消失了。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面对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然而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5、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修辞手法 1、压韵: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3、2、3、2、2、3、3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2、反复:“哀怨,哀怨又彷徨”(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 3、排比:“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雨 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结合象征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两个重要意象(雨巷、丁香姑娘)。 3、结合意象把握诗歌意境,能够对诗歌意境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问题法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州人,现代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 创作背景 《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1927年夏是中国历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