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品行不良研究
青少年品行不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 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校青少年学生日益受到商品经济观念和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不少意志薄弱、心理素质差的青少年学生深受其影响,使得在校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学生人数增多,危害性增大。以往,在校青少年学生中,品行不良的表现大多是厌学、旷课、打架,不文明用语、吸烟、泡吧之类的问题;近些年来,则出现了伤害、抢劫、盗窃、赌博、传播淫秽物品、甚至吸毒等较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心理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原因
行为现象
解决措施
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和现象
1、消极的情绪体验
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损伤,容易受失败和挫折。
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欢结伙搭伴、重“义气”。
2、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缺乏父母(家庭)关爱或是家长的过分溺爱——造成青少年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同学之间关系紧张。
3、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脱离实际,过分追求名牌,高消费,虚荣心重,追求低级的控制欲(畸形的物质追求)
4、不良行为习惯
孩童期或青年期一些不良习惯未能得到及时矫正
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性过度
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独生子女当成家里的“小太阳”,一切围绕着孩子转。因此,独生子女产生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别人服饰我是应该的,而想不到为他人做些事情,与别人交往时同情心和责任感比较薄弱,且有不同程度的攻击倾向,主要表现为: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好开别人的玩笑。在群体中要么以“领导者”的形象出现,要么就完全放弃自我,委曲求全。
师生间较少有平等的交往,关系融洽度不高,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更多感受的是被约束,被控制。
A:乐意与老师交往
B: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
C:不敢与老师打交道
D:不愿意与老师打交道
交往心理冷淡
青少年的交往价值观是指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目的、意义、态度的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现在,青少年在交往态度上,存在者交往愿望淡薄、冷漠、退缩的特征。
据相关教师对安徽部分地区4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交往愿望并不强烈,渴望交往的人数仅占39.7%,不喜欢的占21.5%,具体统计显示,初二学生渴望交往的比例最大,为58.4%,初一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的比例最大,为62.3%,而初三学生不喜欢交往的人数占43.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少年交往愿望的淡薄。
冷漠是一种内隐性的消极态度,这种心态常与失望相随与孤独为伴。中学生从最初的对父母的怀疑、冷漠发展到对同学、老师乃至社会的怀疑冷漠,进而产生不满情绪。他们便常常到正式群体之外去寻求感情和温暖,很多同学离家出走,网恋等等就是典型例子。
人际交往成人化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逢年过节成员间相互请吃,赠送的戏的学生占93.1%”。这一结果是我们看到了中学生自尊、自负,承认交往中的消极因素也使中学生群体中平等的朋友关系笼罩了金钱的影子,使得纯洁的友谊关系染上铜臭。
A:有正确自我评价和评价同伴的能力
B:群体活动涉及生活中各个领域
C:成员间逢年过节相互请吃,赠送东西
D:成员父母的社会地位,文化对群体关系的影响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人化统计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行的强烈动机
A、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B、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2、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A、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
B、家庭和睦
C、学校社会开办家长培训,共同讨论青少年教育问题
3、促成青少年品行不良期转换
A、环境调整法
B、活动矫正法
C、行为强化法
D、榜样引导法
E、行为考验法
(或者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有的学生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这种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一旦在富有诱惑力的不良环境影响下,就可能走上邪路。
2.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不良行为主观原因
3.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