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旅馆的父母.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小旅馆的父母.doc

开小旅馆的父母   在这个像公共场所的家庭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其他居住在商品房里面的人看不到的故事。 4个孩子   我是“80后”,却不是独生子女。不只不是,家里还有4个孩子,3个女孩1个男孩。4个孩子分别生于1982、1987、1988、1990年。而我,是老三。   从父母的只言片语和我们这几个娃的年龄差,我大概猜到他们本来也只想生一个,但是迫于爷爷奶奶想要孙子的愿望,以及姑姑家都有了儿子的压力,最后一不小心,又生了一串,直到有了我弟弟。   我家在河北省一个城乡接合的小县城,最近刚刚划归市区。虽然是小地方,也绝非“天高皇帝远”,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据说执行得也挺彻底。小品《超生游击队》中黄宏和宋丹丹饰演的夫妇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东躲西藏;我们家虽不至此,但也几乎动用了整个大家庭的力量――老二户口在姨家,从小也养在姨家,直到上小学回来;而我,户口在大姑家,本来也应该要一直养在那里,但是据说我被放在那里没多久,父亲过去看,觉得“孩子快要被养死了”,实在不忍心,又抱了回来。   我的父母,因为多养了这么多孩子,就注定有更多的艰辛。他们结婚前后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在工厂,母亲在高中学校的食堂。父亲在工厂每天要扛几百斤的东西,而且这个工作还有各种安全隐患。有一次,他在锅炉边上干活,旁边几十吨重的锅炉突然大响一声,开始倒塌。他听到声音,想都没想,直接跳了出去,伏倒在地,正这时,锅炉倒下来,砸掉了父亲右脚4根脚趾。   到后来,开始改制下岗,他们搞到一个像大卡车车头的铁皮罩,拖到国道边上,开起了小卖部,开始了每隔几天就蹬着三轮车往返市里50公里进货的日子。那时的日子挺美,每天挣的钱和工厂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20世纪90年代初,小卖部生意变差,他们觉得做旅馆更好,就在家里开了小旅馆,这么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现在。   家庭旅馆在旁人眼中,可能是一种清闲、无压力、生活随意的工作。比如,活跃在微博、朋友圈里的旅店,有满院子的鲜花、美丽清新的女主人和各种清雅脱俗小清新的照片。可这些和我家的小旅馆有着天壤之别。凡事只要涉及生计,绝不会如此轻松随性,尤其后面还有4个孩子。   自从开起了旅馆,父母就一直睡在接待大厅里的一张床上。20多年来,床的尺寸不断变化,位置却一直在接待室的东南角。刚开始床边还有一个帘子隔开,后来干脆就敞开在外面。有些没有住过小旅馆的人,带着行李和内心的种种防备进来询问,母亲就说:“你看我们就住在这里,还能跑了?”这句话像是一颗巨大的定心丸,往往使很多人最后安心地住了下来,还慢慢和父母活络起来。   母亲睡眠一直很浅,而接待室又是临街,时常有人半夜过来敲门,有时候有人住宿,有时候甚至仅仅是有人想买一盒烟……晚上睡眠时间不确定,可她还要坚持每天5点钟起来给一大家子人做早饭。记忆中,这么多年,不论春夏秋冬寒暑霜降,母亲少有睡过了时间。   我们每天早上都能喝着热乎的小米粥,每个孩子还有一个蒸蛋。刚上小学的时候,二姐、我和弟弟不知道什么原因,总是去学校特别早,现在仍然清楚记得天还没有亮,学校门卫室的大叔还没有开校门,我们就等在校门外面。多年后,每当想起当年的情景,想到母亲因为我们而不得不起得更早,心里只剩心酸。 小旅馆里的万象   小旅馆开了将近30年。这近30年的时间,几乎见证了农村个体户的变迁。刚开始一张床位3元钱,一个屋子3到5张床,住的几乎都是彼此不认识的人,大家基本都是按照性别、是否打鼾、睡觉深浅这些因素,分配在同一间屋子里。当时极少有人会选择包下来一整间屋子。也许3元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吧,我猜。到后来,人们慢慢不愿意和不认识的人一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包间,也就是3到5倍的价钱,换来一人住一间屋子。二十几年过去了,一张床位先是涨成了5元,后来随着家里的房子进行翻修,变成了10块钱。最贵的包间要价60块,而几乎所有人都要讲价,最后50元成交。   在这个像公共场所的家庭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其他居住在商品房里面的人看不到的故事。   隔壁县里面的老太太40多岁的时候,儿子在我们县出车祸导致瘫痪。事实清晰,对方全责,她家却需要年年到我们县里来打官司。多年的官司打下来,老人家写得一手好状子,还认识了各种县领导。直到有一年,官司突然赢了,然而对方家徒四壁,赔不起巨额赔款,老太太就年年来法院催法院执行赔款。   等到所有赔款到手,已经过去十几年,黑发人已经白发苍苍。老太太十几年一直住3元的床位,偶尔实在没有位置才会住5元的。房子整体翻修前的一两年,仅剩一间3元房,采光不好,阴暗潮湿,已经没有人愿意住了,老太太仍然坚持住那里,每次都说挺好。   而邻省来的老头儿老靳,我们一直也搞不明白是干啥的。他常年包一间向阳的小屋,自己买了各种沙发、电视柜、茶几、鱼缸等等,让自己过得更舒适。90年代的小县城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