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作物育种目标的制定
育种目标
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某种作物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
育种工作的第一步
一、目标性状特点
1、育种目标性状很多,不同作物育种目标又是千差万别
凡能通过育种可得到改进性状都可以列为育种的目标性状
产量、品质、生育期、抗病虫性、抗倒性、抗耐各种不良环境因子如干旱、渍水、高温、低温、盐碱等。
第三章 育种目标
2、目标性状是由许多性状指标和因素所构成,不同目标性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包含
(1)产量(经济产量)
如禾谷类作物理论产量:
单位面积株(穴)数、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产量结构与品种、土壤、气候、栽培有关
产量包括:高产性和稳产性,往往是一对相互制约因素。
稳产性因素包括:抗病虫性、抗倒性、抗逆性等。
根系发达与抗倒伏、对干旱和盐碱等不良环境的抗耐性有关。
第三章 育种目标
(2)品质
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卫生品质
(3)抗病虫性
哪种病害、虫害;当地优势小种和生物型?!
(4)抗倒伏
株高、茎杆强度、根系、茎叶相对位置、叶型等,
栽培,气候。
因此,对诸多需要改良的性状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应该在众多的错综复杂的性状中,分清主次,在现有品种和材料的基础上,抓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突出地改良一两个限制产量、品质或其他主要性状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水稻,东北地区的稻曲病、西南地区的稻瘟病、近两年江苏的条纹叶枯病……
第三章 育种目标
二、自然生态条件、作物生态类型和栽培制度
1、生态条件:地域、气候、土壤差异
如辽宁省东部多雨,西部干旱,北部无霜期较短。
每个特定品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是有限的。
育种目标应该随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2、不同作物:大豆品种一般只能适应两个纬度
玉米的适应范围较广,如丹玉13号(吉林到广西)
棉花无限营养生长习性,适应性广
不同生态类型品种:如晚稻类型感光性强,适应范围窄
3、耕作制度:
例如苏南三熟制时期,需要玉米、早熟水稻和油菜等品种;
后来又改为两熟制,夏作以晚粳品种为主。
不同种植形式(间种、套种、复种)需要不同的品种特性
间种品种株形紧凑、边行优势大;复种要求品种生育期短。
第三章 育种目标
三、社会经济条件
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育种目标侧重点不同。
1、过去(20世纪)——粮食短缺时代—— 高产为主
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黑色效应)、低效益
2、当代社会—— 产量基础上的优质
供求关系变化、价格、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关税下降…
3、未来社会—— 抗性、稳产、多样性
(1)抗病、抗虫、抗逆性
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
耐低营养素品种,减少化肥施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气候变化异常(高温、台风、旱涝……)
第三章 育种目标
(2)用途多样化
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品种多样化或专用化。
粮食作物的食用、加工、饲料、工业用等多方面的用途。
如小麦的用途有面包(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强度大)、饼干(相反)、饲料等等。
如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生产味精和粉干原料)
作物的用途正在超越传统的概念,如能源植物等。
德国通过定向培育成绿色能源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新品种,可用于提取乙醇、甲烷等燃料;
有些油菜品种榨取菜子油可直接作为农业机械的燃油(生物柴油),代替矿物油。
第三章 育种目标
四、实现育种目标的方法策略
制定育种目标考虑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以外,实现育种目标还必须考虑到育种自身特点和育种方法策略等因素。
1、育种周期长——育种要有预见性
2、可行的育种方法策略和途径
明确的、具体的改良性状和具体指标
选择最佳的育种方法和策略
原始材料选择,如抗病育种的抗源原始材料
育种方法
如单基因性状改良可采用回交或诱变育种
如多基因性状改良采用杂交育种或轮回选择
育种年限的长短
诱变育种较杂交育种稳定得快
育种目标与现有原始亲本需改良性状的多少差异
第三章 育种目标
第二节 现代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与成因分析
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对各种作物品种的共同要求,是国内外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也是作物优良品种必备的基本条件。
一、高产与产量成因分析
(一)产量的形成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品种的各种遗传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中有机物质占干物质的90%~95%,因此作物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是作物有价值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1章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试编.pptx
- 第1章数据库基础试编.pptx
- 第2章电子商务系统与模式试编.pptx
-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试编.pptx
- 第2章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试编.pptx
- 第2章小信号放大试编.pptx
- 第2专题: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功能试编.pptx
- 第03章第16-18节胆道疾病病人的护理试编.pptx
- 第3章高频功率放大器试编.pptx
- 第3章软件工程基础试编.pptx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