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非洲给中国上的第二堂课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人在非洲给中国上的第二堂课 2016年11月15日来源: 一带一路内参 都在为非洲修路 看肯尼亚人如何评价中国与日本 如果要说中日两国在肯尼亚市场的竞争,就是700人与5万人的竞争 01 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这里水土不服。你对他好,他感谢的是上帝,而不是你,认为你只是上帝派来的一个马仔,归根到底还是他自己平时祷告做得好;一旦对他不好,那你就是魔鬼化身。这就是我们在这里必须接受的另一种“风土人情”。至于过去那套一腔热血的“国际主义精神”早已“时过境迁”,更不灵验。再说,我们也不是来自于一个信仰上帝的国度。 我们的“援建”也不是为了自己的“道德消费”,也消费不起;因为我们的家乡也有“贫困县”,我们的身边也有“贫困户”,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脱贫项目”。我们想在助人之中也帮自己,换句时髦话说就是“合作共赢”。就安倍那300亿美元也是贷款,不是捐款。我们在非洲的项目,就好像一群小黑孩儿见到了一个外国人蜂拥而来伸手要钱要糖一样,由于我们以前给习惯了,于是他们现在也伸手要习惯了。 在肯尼亚的“助人助己”中,不全是传说中的友谊,也有冷冰冰的博弈。TICAD期间,本人在内罗毕深深感受到,这场会议在非洲的反响与国内媒体不大一样。 ——肯尼亚总统在闭幕式上称“这次会议对肯尼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肯尼亚第一大报《Daily Nation》一再“补脑”:《Africa must take up chance for progress》; ——内罗毕重要路口竖着肯尼亚总统头像的“欢迎牌”; ——肯尼亚等八个国家的第一夫人去动物园“献爱心”,给小像喂奶…. (只是TICAD这个公关创意令人费解,好多的肯尼亚人连清洁水都喝不上,她们竟然去给畜生喂奶…) 可见,小黑,穷并不傻,也在“穷则思变”——把两个亚洲竞争对手从太平洋引到撒哈拉南的非洲大陆来厮杀以渔利其中。对此,肯尼亚交通与基础设施部秘书长约翰?莫索尼克(John Mosonik)说:“在这场亚洲两大经济体的拉力赛中,我们持开放合作的态度….. ” 这话听明白了吧?! 对中国海外项目的竞争来说,比起日本的“突兀而来”,更可怕、更可悲的是自乱阵营、自相残杀。那些“走出去”的先锋队往往是几大央企,在海外项目招标中,如果还是各自为伍、各自为政、各打自家小算盘,那只会是敌未尽、先自残。让小黑偷着乐….. 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层面”控制力,在这场“中日非战”中,在非洲的百万中国人….弄不好…..还真敌不过5000日本人。 中国人“不抱团”,才是我们“海外军团”的如临大敌。在国外,我们常常见到那些国人在欧美人面前的谦恭礼貌,也见过他们在黑人面前的满面春风,而一旦看见自己的同胞却冷眼飘过、视而不见。有的孩子出国留学,选学校的时候,就说要找一个中国人少的;有的出国旅游,也说要去一个中国人去的少的地方。令人似解非解! 如果一个非洲黑工在广州被警察抓了,他们会聚众包围派出所,他们万里之外的家乡同胞会组织起来包围中国的大使馆以策应广州的“黑帮行动”。 相比,肯尼亚的印度人更很抱团,凡事都有协会、有社团、有组织。2013年,“西门商场”(Westgate)遭遇一场来自索马里青年党的恐怖袭击,军匪双方激战4天。期间,当地的印度人自发组织自卫队与恐怖分子交火,因为工作在内罗毕这家最高档的购物中心里的职员有不少人是印度裔。几十名遇难者中也有一名华人。在内罗毕的几万中国人,那几日,他们更多的是接到一种信息,大意是,“在家呆着,不要前往”。 02 如何“本土化”,又能在“本土化”的市场中收获到真金白银?这是我们正在或即将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家的必答题。 日元升值在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一带一路”因此早了我们几十年。不妨借鉴日本,以窥斑知豹他们是如何助力“走出去”的? 是拉差(Sriracha),是泰国湾的一个滨海小城,位于曼谷以南约100公里处。如果没有大街上那些扭曲得令人崩溃的泰国文字,游人很容易误以为来到了日本。的确,这里是日本人的“天下”,周边有两大工业区,约有1000多家日系企业进驻于此。 日本人“海外战略”由政府主导的,是拉差(Sriracha)的不少日系医院、学校、宿舍等“赔钱”的公共配套,大都由日本政府和行业协会来负责的,不让“出海”的商家去承担他们不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风险和义务。一些商场外观也建成日本古朴风格,“让同胞感觉到祖国的温暖”,目的是让“走出去”的日本人一解游子思乡情之后在那里更加“安居乐业”;更好地完成日本“世界工厂”的转移与复兴“大业”。 相比,中国海外项目工地,大部分的还被称为“营地”,半军事化的封闭管理。这里大都是青年才俊的80后、90后,他们在这种“营地”里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抒写着“一带一路”的“非洲梦”、“中国梦”;他们大都是无家属、无社区,只有组织。至于那些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