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的起源与族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铜鼓的起源与族属

铜鼓的起源    铜鼓的起源包括铜鼓起源于何物、起源于何地。铜鼓起源于何物? 在这个问题上先后出现过革鼓说、铜釜说、象脚鼓说、锌于说、木臼说等不同说法。其中,铜釜说为较多的人所接受。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铜鼓的形状特别像倒置的 炊具或容器。如《游梁杂记》说:“诸葛鼓,其形圆,上宽而中束,下则敞口,大约若今楂斗之倒置也。”《戎州记》 说:“铜鼓旁范八卦及四蟾蛛,状似覆盆。”后代学者们经过研究,也都认为铜鼓可能是从一种实用器具铜釜发展而来的。大约在云南青铜器时代早期,曾使用过一种鼓腹深颈的铜釜,既可用它当炊具,又可将其翻转过来作为打击乐器。古代的人们在聚宴之后,往往将身边的炊具铜釜翻 过来敲击,伴奏歌舞。慢慢地,一种专门用于敲打的乐器———铜鼓就从炊具铜釜中分化了出来。  铜鼓起源于何地呢?铜鼓的起源地,应从发现早期铜鼓较多而 青铜冶铸技术又足以支持铸造铜鼓的地区去寻找。云南中部地区正好具备这些条件:这里很早就有人类生活,盛产铜、锡、铅等矿产,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春秋战国时期云南中部已有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及青铜文化,足以铸造出巨大而复杂的铜棺和青铜容器,为铸造铜鼓创造了必备的技术条件。 楚雄万家坝一批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墓葬出土了最早的铜鼓, 同时还出土了铜釜, 这既说明了铜鼓起源于云南中部是确切无疑的,也可以看作是铜鼓起源于铜釜的直接证据。  二、川西南地区南丝古道沿线的铜鼓文化遗迹  (一)铜鼓分布的 县市  根据文献记载,四川有铜鼓分布的县市有宜宾、高县、珙县、兴文、庆符、长宁、南溪、犍为、屏山、雷波、会理、会东、德昌、西昌、布拖、泸县、富 顺、南部、阆中、古蔺、雅安、邛崃、芦山、名山、成都等二十多个县市。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或有铜鼓出土,或有铜鼓传世,或有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使用铜鼓的 记载。  首先, 四川西南部即所谓叙南六属是铜鼓分布的集中之地,文献记载甚多。例如在宜宾,嘉庆《宜宾县志》卷五《金石志·铜鼓》记载:“铜鼓,横江水洞坎,嘉庆三年土 人掘获。”此文还见于《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宜宾县新附》。  在兴文县,《兴文县志》卷五《金石》记载:“铜鼓,状古朴,空一面,细腰,作深盆式, 口略张,左右耳各二,鼓面铸菊花六出……色斑驳,无款识。”《蜀中广记》卷七十《方物记》引记载:“《上南志》:  铜鼓,有剥蚀,声响者为上,易牛千 头,次者七、八百头,遂有差等。”   在珙县,《蜀中广记》卷七十《方物记》引记载:“《珙县志》:铜鼓如筒,高一尺,腰有四耳以备悬……以击久,蠡瓣多者为龙师所铸,直逾千金。”  在高县,同治《高县志》卷五十《金石》“铜鼓”条记载:“道光初年,焦村人于土中掘得铜鼓,邑令郭彬图跋识,置诸文庙。”   在长宁县,《叙州府志》 卷十六 《金石·长宁县》记载:“铜鼓,相传武侯铸以镇蛮者,今田间往往耕出之。邑中士大夫常购之,以为轩斋古玩。”   在筠连县,《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志》记载:“铜鼓,巡司场村人,咸丰二年於土中掘得。铜鼓,高尺余,阔称之。”   其次,在南丝古道的其他一些地区,地方县志也有关于铜鼓的记载,如在犍为县,《正德四川志》卷 36 的《蜀中广记·名胜志》记载:唐陈羽《城下闻夷歌》云:“犍为城下牂柯路,空冢滩西贾客舟。此页可怜泓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   在屏山县,《蜀中广记·风俗记》 记载:“马湖之夷,岁暮百十为群,击铜鼓,歌舞饮酒,穷昼夜以为乐……”(嘉靖《马湖县志》记与此同)又云:“铜鼓岩,(在治)西五里。”(按:明代马湖 府治即今四川屏山县。)在雷波县,光绪二十一修《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志》记载:“铜鼓,嘉庆时,天姑密乡人掘地得之,今存关帝庙中,又黄螂土人掘地得 铜鼓四,亦存关帝庙中。”在西昌县,《西昌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载:何日愈《铜鼓行》诗:“铜鼓,清嘉庆间德昌农人垦土得之,重二十一斤,有八分文…… 今在会理城东之九连。”在芦山县,《蜀中广记》卷 3531《图经》记载:“芦山县新安乡五百余家僚种中,其妇人娠七月而产,置儿向水中。浮者取养,沉者弃之,千百无一沉者。长则拔去上齿如狗牙, 各以为华饰……俗信妖巫, 击铜鼓以祈祷焉。”   在名山县,《舆地纪胜》 卷 147 记载:“铜鼓山在百丈(今四川名山县之百丈)南五里。或传以为汉唐间戍守之地。”   在成都市,《蜀中广记》卷 70《方物记》记载:《游梁杂记》:“诸葛鼓,乃铜铸。……用木槌击之,声极圆润,乃孔明擒孟获时所制,昔伐九丝城得十余面,今在成都府中,一名錞于 鼓。”   (上述引文分别摘自董其祥《四川地区铜鼓的分布及其族属研究》及骆凤文《旧文献记载川南地方铜鼓资料的辑录》二文)在会理、会东、布拖、庆符、南溪、 叙永、富顺、泸州等地也有关于铜鼓文献的记载,这里不一一列举。总的说来, 铜鼓在四川西南部的地理分布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上述历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