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X射线.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子物理-X射线

一、X射线的发现 五、X射线的波动性 六、X射线的衍射(提供X射线波长测量方法) 七、旋转式X射线的摄谱仪简介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四、产生特征辐射的前提条件 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的前提 必须先使内层电子电离而产生“空穴” 产生空穴的方法   有多种,如用高能电子束、质子束、X射线等轰击原子内层电子… 当原子内层产生空穴后,较外层电子立即自发地填充空穴,同时以辐射光子的方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即发射X射线。 一、X射线的能级示意图 产生特征X射线的电子跃迁服从的选择定则 原子态 K线系 L线系 X射线因电子跃迁方式不同而分为几个线系。同一线系中又以初态的不同再用脚码αβγ等标注不同的谱线。因能级的精细结构,Kα又分为Kα1和Kα2。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K态(击走K电子) L态(击走L电子) M态(击走M电子) N态(击走N电子) 击走价电子 中性原子 原子的能量 电子冲击阳级靶 X射线射出 “连续X射线产生过程”演示 K态(击走K电子) L态(击走L电子) M态(击走M电子) N态(击走N电子) 击走价电子 中性原子 原子的能量 K激发 L激发 Ka辐射 Kβ辐射 L辐射 “标识X射线产生过程”演示 K层电子被击出时,原子系统能量由基态升到K激发态,高能级电子向K层空位填充时产生K系辐射。L层电子填充空位时,产生Kα辐射;M层电子填充空位时产生Kβ辐射。 由能级可知Kβ辐射的光子能量大于Kα的能量,但K层与L层为相邻能级,L层电子填充几率大,所以Kα的强度约为Kβ的5倍。 K系激发机理 设K层有一个空穴,L层的一个电子跃迁到K层并释放X射线,也可能不释放X射线而将多余能量传递给另一层(例如M层)的一个电子而使这一电子脱离原子(“二次电离效应”),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原子内壳层产生空穴后释放能量的两种途径 or:释放X射线 (重元素的几率较大) or :发射俄歇电子 (轻元素的几率较大) 二、标识谱产生的其它效应 1、俄歇电子(1923,由法国物理学家俄歇发现) 设ε为相应层的结合能,电子由L向K跃迁释放能量(εK-εL),如这部分能量被M层中的一个电子获得,则从M层发出的俄歇电子的动能为: 完全取决于元素自身,可作为分析元素的手段 2、核激发效应:内层电子间的跃迁,将能量传给原子核,使原子核跃迁到激发态。此效应是日本物理学家森田正一提出的,并被实验所证实。 设一束X射线,射向吸收体前强度是I0,通过厚度为dx的吸收体后,强度增量为dI。减少量-dI将正比于dx和通过dx时的强度I,若取比例系数为μ,则 -dI=μI(x)dx 两边积分得 可见强度I(x)随厚度x指数衰减。 §8.4 X射线的吸收 一、强度表达式 1、线性吸收系数 二、关于吸收系数的讨论 上式中,x单位:cm,μ单位:cm-1,称其为线性吸收系数。通常定义μx=1时的x为吸收长度,即吸收长度等于1/μ,它表示透射粒子占入射粒子37%时吸收体的厚度。 式中ρx称为质量厚度,单位是g/cm2; μ/ρ称为质量吸收系数,单位为cm2/g。 2、质量吸收系数 为了使吸收系数的数值不依赖于吸收体的物理状态(汽、液、固),定义质量吸收系数μ/ρ,其中ρ是吸收体密度。 则 μ/ρ不再依赖吸收体的物理状态,因而更能反映吸收体的吸收本领,同时也给测量带来方便。 在μ—E图中,在某一个能量E处,μ发生突变,称之为吸收限。 三、吸收限 产生吸收限的原因是:当X射线的能量恰能将吸收体某一内层电子电离,从而引起原子的共振吸收。 K吸收限表示光子的能量足以使一个1s电子脱离原子; L吸收限表示光子的能量足以使一个2s电子脱离原子; …… 吸收限的存在,再一次有力地证实了原子中电子壳层结构的实在性。 心血管阻塞是严重的心血管病变,治疗的第一步是查出阻塞的地点。常用的方法是心血管造影。 在血管中注入造影剂碘(131I);I对X射线吸收要比肌肉、骨骼对X射线吸收强得多。因此,在X光照射下,哪里血管有阻塞,I无法达到,哪里就能被显示出来。 它的原理是: 四、吸收限的应用 在心血管造影术上的应用 但这种方法要求有较大浓度才能造影,所以早期是将很细的导管插入人体股动脉,在导管中注入碘再造影,病人痛苦而且有一定危险。 新的造影术利用碘的K吸收限,在碘的浓度不是很大时,用两种能量E1、E2的X射线分别造影; E1、E2分别在K吸收限的上下端,相差很小,

文档评论(0)

taotao0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