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酶制剂讲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型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研究进展 ? 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物质构成。甘露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组分,是由β-1,4-D-甘露糖连接而成的线状多聚体,在多糖的侧链上主要有葡萄糖基、乙酰基和半乳糖基等取代基团,图1为甘露聚糖的分子结构示意图。甘露聚糖具有高亲水性,在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内大量吸水,增加了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抵抗胃肠的蠕动,直接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近年来,随着豆类产品(豆粕等)在动物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甘露聚糖的完全酶解需要β-甘露聚糖酶(EC3.2.1.78)、β-甘露糖苷酶(EC3.2.1.25)、 β-葡糖苷酶(EC3.2.1.21)、α-半乳糖苷酶(EC3.2.1.22)和脱乙酰酶(EC3.1.1.6)的协同作用,其中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1.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和酶学性质研究 β-甘露聚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些低等动物(如海洋软体动物Littorina brevicula)的肠道分泌液中、某些豆类植物(如长角豆、瓜儿豆等)发芽的种子中以及天南星科植物魔芋萌发的球茎中都发现了β-甘露聚糖酶酶活的存在。而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则是饲用β-甘露聚糖酶的主要来源, 各种微生物产生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和所产酶活性的高低、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以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等均有所不同。微生物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具有活性高、成本低、提取方便以及比动植物来源的有更广的作用pH 值、温度范围和底物专一性等显著特点,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其中,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真菌中的曲霉、青霉、酵母、木霉和放线菌中的链霉菌等产的β-甘露聚糖酶等研究的较多,表1中列出了部分微生物产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酶学特性。 目前,已有许多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获得了纯化,如田新玉(1993)首先报道了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N16- 5 产生的3 种胞外碱性β-甘露聚糖酶。杨文博(1995)、余红英(2003)、吴襟(2000)分别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ienoformis NK- 27产生的碱性β-甘露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SA-22产生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诺卡氏菌形放线菌Nocardioform actinomycetes NA3- 540C 产生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作了报道。在真菌方面,田亚平(1998)、王和平(2003)分别就黑曲霉WX- 96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里氏木酶RutC-30 所产的酸性β-甘露聚糖酶进行了酶纯化和性质研究。国外Ademark (1998) 和Yosida(1997)分别报道了黑曲霉、环状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和性质。不同微生物所产的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质量、最适反应pH、等电点、最适反应温度、酶动力学常数、底物专一性等都有一定的差异。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质量小的只有22 kDa,大的可以达到162 kDa,相差十分悬殊,但大部分在30 kDa~55 kDa。 表1. 部分微生物产生的β-甘露聚糖酶及其性质 菌 株 分子量 最适温度 最 适 pH 参 考 文 献 Bacillus licheniformis __ 50 6.0 Zhang et al Trichoderma harzianum 32.5 55 3.0 Ferreira and Filho Bacillus subtilis 39 50-55 7.0 Zakaria et al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73 70 5.5-7.5 Talbot and Sygusch Aspergillus fumigatus 60 60 4.5 Puchart et al 63 60 4.5 Aspergillus niger 40 __ 3.5 Ademark et al Sclerotium rolfsii 61.2 70 2.9 Gubiz et al Trichoderma reesei 46 75 5.0 Arisan-Atac et al 图1 枯草芽孢杆菌 图2 假单胞菌 真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范围偏酸,一般在pH 4.0~5.5之间,最适反应温度一般在55℃~75℃。如1990年Johnson K G研究的里氏木霉的甘露聚糖酶,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65 ℃;李江华等研究的黑曲霉的甘露聚糖酶,最适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35℃。细菌和放线菌来源的甘露聚糖酶最适作用pH却常为中性或者偏碱性,最适反应温度为45℃~70℃。细菌中,研究最多的是芽孢杆菌,除嗜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