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文学——绪论 神话精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 ——绪论 文学是什么?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文学概念有三个含义: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切文化形态。文学即文化。 狭义文学即我们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美的艺术之一。文学即审美。 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之为折中义文学。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等,文学即惯例。 总绪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其意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 文学本位 这包含如下四层意思: (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2)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研究的三层面: 外围是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背景研究很重要,这是深入阐释文学创作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但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显然不能成为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社会发展史的图解。 第二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应当充分重视作家研究,但作家研究也不是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作家评传的集成。正史里的《文苑传》、《文艺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即为此类著作。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因为文学创作最终体现为文学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学史。换句话说,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3)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4)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应当包括在文学史的内容之中。见p5。 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史学思维 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撰述历史力求客观真实,找出决定朝代兴亡盛衰变化的原因,归纳出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文学史既然是“史”,就要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用描述式的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描述和评价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描述并不排斥评价,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寻绎“史”的规律,而不满足于事实的罗列。但规律存在于文学事实的联系之中,是自然而然的结论,而不是从外面贴上去的标签。 文化学视角 我们研究文学史要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多才多艺,同时是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其作品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学要注意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和方法。 《千载谁识李将军》,政治、社会学、史学、心理学。 王维、苏轼(诗文词赋书画政水利美食气功),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 2.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因素: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见p7-10 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中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是应该充分重视的,当说明文学的演进时,应当在突出主线的同时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述。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 动。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4、文与道的离合。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双视角 p11-16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丽声指南针英语名著分级读物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红帽 教学设计.docx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游泳比赛成绩册(编排系统版).pdf
- 数字温度计设计论文分析.doc
- 国开(河北)2024年《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1-4答案.docx
- 陕西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策略讲座.ppt
- 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英语含答案解析.docx
- 中国肝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pptx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财务年度审计服务项目公开招投标书范本.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