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青年教师做教科研的一点建议
上海教师王红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其中写道: 在一节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决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这篇作文的。 《“扬长促潜,和谐发展”创新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内容提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核心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打破以往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削弱了个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模式。 “扬长促潜,和谐发展”课题正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对环境创设、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的整体改革,构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最大特色就是努力“发现、挖掘、发扬”学生的“智力之长、能力之长”,促进学生的“潜能、潜力”发挥,并能在各方教育因素的协同下“自主和谐地发展自我”,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最优化成长。此模式同时贯穿着另一条主线,即教师的“扬长促潜,和谐发展”。教师实施的是针对每个不同学生的有效教学,师生相互促进,师生个性被充分张扬,双方均得到和谐发展,学校的“扬长促潜,和谐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该成果以多元智能、有效教育和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课题成果在实践中产生,并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和科学性较强。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证实该课题效果显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自主发展的势头强劲。教师的教学特色逐步形成,专业发展迅速,名优教师大批涌现。各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和高级职称的比例之高,在全省堪称第一。学校发展走上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1 (一)“扬长促潜,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 (二)“扬长促潜,和谐发展”是社会需要与儿童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1 (三)“扬长促潜,和谐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 二、课题的构想········································································2 (一)概念的界定·································································2 (二)理论的假设································································2 (三)研究的目标·································································3 (四)研究的原则·································································4 三、理论依据········································································4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 (二)多元智能理论·····························································5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