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漫漫脱贫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漫漫脱贫路.doc

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漫漫脱贫路   “直过民族”,是指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较少民族。世居四川大凉山区的彝族,即典型的“直过民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我国14个连片特困带之一的乌蒙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贫困面积之广、贫困人口之多、贫困程度之深,一直是大小凉山难以抚平的伤痛。在扶贫战线工作近30年的四川省移民扶贫局副局长刘维嘉说:“大凉山是整个四川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方。”2015年,记者数次深入大凉山深处,试图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视角,探寻大凉山贫困之因。   食仅充饥,人畜混居,贫苦甲于天下   经过一路难以想象的颠簸,记者终于来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美姑县。当地干部说,县里最贫困的地方还没通路,骑马也要走3天。海拔2600米的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是凉山州扶贫移民局的定点帮扶村,一到雨季和冬季,公路就无法通行。村民步行下山,需要4个小时。   马依村多数村民家庭的主食,是“土豆+酸菜”。彝族农民古次作古家里有3个男孩、2个女孩,全家7口人,2亩多山地上只种植了些土豆、苦荞和玉米,土豆几乎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主食。古次作古说,种的粮食基本自己吃,多余一点就拿到山下换食盐。一家人一年大约只能吃一次肉,家里没有一分钱存款。   当地甚至还有家庭人畜混居。39岁的阿牛牧初家,有5口人。5头猪和几匹牛马,是他们的全部财产。阿牛牧初说,自家修不起牛圈和马圈,冬季山上异常寒冷,牛马只能和人同住一间屋。阿牛牧初7岁的大儿子阿牛拉夫告诉记者,家里没有厕所,从来没用过卫生纸,也从来没有洗过澡。   在凉山州昭觉县拖都村, 62岁老人洛硬阿曲背着6岁的小孙子,孩子流着哈喇子,大大的眼睛毫无神采。老人说,去年孙子不知道得了什么“怪病”,双手抬不起来。儿子在外打工,自己又没钱,所以孙子的病一直没有医治。现在,祖孙俩每天靠吃玉米度日。看着孩子垂下的双臂,老人眼里满含泪水。   据了解,凉山州昭觉县、布托县、美姑县等多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任务都十分艰巨。拉木阿觉乡副乡长侯拉坡说,目前马依村要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国家可以补助每户2.5万元,剩下的钱由农民自己出。在河谷地带盖房,农民自己大概要出4万元至6万元,可像马依村这样的半山村落,农民要出7万元至9万元,老百姓根本拿不出这笔钱,“脱贫太难了”。   扶贫攻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当一个地区的贫困与它的自然资源、民族宗教、社会治理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扶贫攻坚的困难就可想而知。”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教授说,“大凉山几乎聚集了所有的贫困因子,是当代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特殊样本。”   关注大凉山贫困问题,人们通常先联想到的是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四川的另外两个少数民族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也面临同样问题,但大凉山的贫困程度比他们深得多,毫无疑问,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1956年,凉山州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制度的变迁使凉山彝族人人平等,但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政治变革。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容易让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生活习性“跟不上趟”,这也是文化“穷根”的关键所在。比如,当地文盲半文盲比例巨大。相关调查显示,彝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近几年来文盲、半文盲人数不降反升,脱贫的智力支撑力弱。   在马依村,记者看到一个奇怪现象:周三上午10点左右,本该上学的时间,村里竟然有许多学龄儿童四处乱跑。村支书吉克石都介绍,目前全村适龄儿童没有上学的将近百人。古次作古的5个孩子中,只有2个上小学。他的女儿尔日子位已经10岁了,但从没去过学校,甚至都没下过山。阿牛牧初的大儿子阿牛拉夫7岁多,每天帮父亲在地里干农活,根本没有去上学的打算。   而且,在四川省历年成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背景下,凉山彝族地区劳务输出所占比例很小。这不仅因为凉山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单一,其语言交往能力、民族风俗习惯也成为阻碍他们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   经多次走访,记者发现,在本地真正脱贫致富的,往往是懂得汉语且长期外出打工的人员,但这一比例仍然相当有限。不少中小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其实他们很希望招聘一些家庭困难的彝族年轻劳动力务工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然而语言不通、生活习性差异巨大,且一些彝族工人坚持忍耐性差,让这些举措难以为继。往往用工方还未辞退他们,他们自己早已跑路回家了。   另外,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交织,容易造成人们观念落后。有专家将凉山人的世界观总结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