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故里看民俗.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言故里看民俗.doc

莫言故里看民俗   阳春三月,赴莫言故里平安庄,拜谒大师旧居。   在莫言故居低矮昏暗的土炕上,糊着白色窗纸的窗户两侧,分别贴着两幅“窗旁(屏)”画,其纸张就是常见的普通白纸,画风则正是高密扑灰年画的风格。   两幅“窗旁”都是花瓶插花的构图。   其中右侧一幅,画着三朵大大的荷花,顶端一朵两侧有莲蓬,花下有淡绿的荷叶衬托。花瓶底座上写有“耍荷花”的字样。荷花在中国文人眼中,被称为君子,与佛教更有不解之缘,其莲蓬则在民间有多子多福的含义,所以民间年画多以荷花为题材。而花瓶的肚腹上则绘有挑着两个孩子的男子形象,而且脚踩云朵急奔,正是牛郎的形象。而民间艺人生怕你还不明白,就在其上花瓶收口处特意标上两个字“牛郎”。这收口处两侧的空白处,艺人热情地再分别缀上一小朵莲花,花上则有莲蓬,平安多子的寓意得以强化,又增加了美感。   回头再看左侧一幅,构图布置如同一辙,内容上则另有变化。荷花变成大富大贵的三朵牡丹,枝叶陪衬,甚是富贵吉祥。底座上就写着“春牡丹”三个字。肚腹上对应着右侧的牛郎,则绘有织女形象。只是织女很可怜,被红衣的王母挡在身后,欲捉她上天庭。绿衣的织女回首眺望,一定潸然泪下了!而红衣的王母正从头上拔下金钗,只需轻轻一划,一道不可逾越的天河就将形成,牛郎织女就此天各一方。若不是喜鹊们体察民间至情,每年都为牛郎织女搭一次鹊桥,岂不令天下有情人痛煞?花瓶收口处照例写有“织女”二字。两侧则缀一小朵牡丹。   整个画面以黄色打底,以红绿黑三色构图,画面质朴繁复,融汇民间祈求平安富贵的民俗及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喜庆而活泼,实在是很有民间风情的韵味。   在故居外的路边摊上,我也看见了众多的扑灰年画,较之故居内的两幅“窗旁”画,工笔的意味很浓,也就显得更加精致了,倒也愈显得两幅窗旁的朴拙可爱了。   故居街门下的踏石上,居然刻有“万积德堂”的字样。据称,此座房屋曾经是一个万姓人家的房子,建房时在门前埋下这方刻有姓氏的石头,并以“积德堂”命名,希望后人能积德行善,并因此而受上苍庇佑,永保此屋归万姓居住。只是,房屋后来卖给了管家,成为莫言的祖屋。这座房子曾多次修缮,1966年还重新翻修过,但这方石头并没有换过,两家人都把积德当作立世之本,可谓正是中国民间朴实善良的民风体现。   故居外,小摊上的高密泥塑十分诱人。其中的小老虎最为有趣。老虎憨态可掬,白色的质地,以红绿黄为主色调,描画形象。虎身描画,主要是虎头部分,头上嘴下,多是牡丹花的图案造型,色彩鲜艳,活泼吉祥。虎头下还绘有几个铃铛,铃铛上分别写有“平安虎”“发虎财”之类的字样。虎身分为两截,中间用韧性强的羊皮或皮纸连接,虎身内置竹哨,前后拉动虎身,哨声低沉,经虎腹腔由虎口传出,宛如号角,甚是生动。在民间,泥塑老虎是镇宅吉祥物,很受欢迎。   其他泥塑,还有“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颜色绚丽,或拉或转,清脆有声,很受孩子的喜爱。   整体看,高密泥塑简约而夸张,朴拙而神似。造型上,泥胎粗拙,多以笔描画,正是民间泥塑“三分塑七分彩”的典型特征。   高密剪纸,是故居外又一种常见的纪念品。其线条清晰刚劲,构图夸张质朴,阴剪阳剪并用,画面灵动传神。内容上,花草、动物、人物、传说无所不包,而且应用上也十分广泛,实在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到了高密,不能不提高密小吃――炉包。   炉包,其实就是水煎包,各地也不乏其身影,只是没有高密人吃得这么勤,这么热情。随便在高密某个街道上走一走,炉包的招牌都可以看到,闹市里,更是一溜两行的到处都是。诺奖大师莫言更是喜欢吃炉包,还多次向客人推荐过高密炉包,并发出“尝遍天下美食,唯有高密炉包”的赞叹。   炉包的制作,并不复杂,就是发面包子。馅料多以肉馅为主,蔬菜可以是白菜、蘑菇等等,不一而足,也可以是鸡蛋韭菜的。包好的包子,放进刷好油的温热平底锅上(锅不能太热),等三五分钟,包子底部已经起了焦黄?渣,再放加了点面粉的水,以水刚好没过包子为好(若放热水,以水没过二分之一处为好)。然后大火蒸煮,数分钟后,锅内滋啦有声,水已经快干了,熄火起锅。将包子倒扣盘子里,焦脆喷香的小炉包,绝对色香味俱全,保让您馋得口水直流!   小炉包又以民国的“林三炉包”最为有名,奉为正宗。如今,“林三”的牌子依然可见,只是哪一家更接近正宗,非等你尝过了才会分晓。   在莫言故里,我们还游览了《红高粱》电视剧的拍摄基地。千亩红高粱,在这初春时节早不见了踪影。黑土地在影棚周围显得特别空旷寂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正是这片黑土地养育了莫言,也正是这些质朴的民俗滋补了莫言的文学梦,这从莫言的作品里就可以体味出来。来自各地的游者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正是一些文学爱好者,他们往往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