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反射与横断题稿.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脊髓的反射与横断 脊髓的反射 一、躯体反射:按节段数目分为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按刺激部位分为深反射和浅反射;病理情况下可出现病理反射和潜在反射。 1节段内反射:反射弧仅限一个节段内,如髌腱反射。 2节段间反射:中间N元上下若干节段,如痛引起的肢体短缩屈曲反射。 3牵张反射:深反射和肌张力; 因牵拉肌肉引起反射性收缩; 深----刺激肌、腱、骨膜---暂时有力收缩,改变肢体位置分腱反射和骨膜反射; 肌张力--其病理意义: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控制(抑制) 前角细胞运动N元受锥体路和锥体外路的下行纤维影响。因此,一旦高级中枢或其下行纤维病损,脊髓中枢失去高级中枢抑制作用,使其兴奋性增高,表现出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阵挛,呈持续的腱反射反应。 牵张反射较简单,仅涉及1-2节脊髓和被拉肌肉,因此对定位诊断有意义。如膝反射消失,病变在L2-4;亢进,则最低在L2-4以上。如膈麻痹C3-5,但二头肌反射亢进,证明病变在C4。 4浅反射:刺激皮肤、粘膜——相应肌肉收缩。 1)∶腹壁反射:上(助弓下T7-8)、中(脐T8-10)、下(腹股沟T11-12);反射弧,短---节段性;长——至皮质。 2):提睾反射L1-2∶划大腿内侧上部皮肤——睾丸上提:主要是生殖股N,感觉——股支:运动——生殖支。 注:就位置,左高于右;阴囊肉膜可有蠕动;精索静脉曲张者,此反射可减弱或消失;女性可在腹股沟部见肌收缩波;小儿此反射活跃,一侧受刺激可引起两侧反射;双侧消夫病变在L1-2,—侧减弱或消失在锥体束。 3)肛门反射S4-5,肛尾N、跖反射等。 5病理反射:为原始的屈肌反射:正常精况下受高级中枢抑制不出现。 1)跖反射及类似反射: A.Babinski氏征S1-2。一岁内尚未独立行走的小儿可阳性(因皮质脊髓束未发生:另可见于睡眠、昏迷、低血糖、麻醉下。 B.Chaddock 氏征:由外踝下至跖趾关节处。 C.Oppenheim氏征:用拇指和示指沿胫骨前缘由上至下用力滑压。 D.Gordon氏征:用手捏腓肠肌。 E.conda 氏征:用手按两趾背面向跖面压数秒后突然松开。 F.Schaeffer氏征:用手挤压跟腱。 2)防御反射(三屈反射或脊髓自动反射) 刺激足底引起髋、膝、踝屈曲反射,为节段间。 3)潜在反射 A,指屈曲反射。 B.霍夫曼(Hoffinann)氏;正中N,C7—T1 C.罗索利莫(Rossolimo)氏;胫N,L5-S1 6内脏反射: 1)立毛肌反射: 皮肤受刺激——脊N——脊髓——中间K元——侧角细胞——脊N前根——后交通支---交感干---N节--灰交通支---脊N---立毛肌 反射弧中断时,此反射消失:脊休克后亢进;病理下反射面广(因节前N元可与多节后N元突触)用以断定病灶平面。 2)皮肤血管反射:是皮肤小血管对刺激的反应(白或红的划痕);包括突触反射一局限性皮肤血管反射和反射性皮肤血管反射。 3)膀胱反射: A膀胱和尿道的神经管理: 交感N;L1,2侧角---Ll,2N---白交通---N节—腹主动脉丛、下腹下丛、腹下丛、盆丛并在丛内形成突触—节后纤维至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扩约肌收缩—贮尿: 副交感N∶S2-4侧角—S2-4N—盆内脏N—盆丛—膀胱在壁内N节换N元—逼尿肌—与交感相反,排尿; 躯体N:S2-4前角C—阴部N—尿道外扩约肌; 感觉N∶相应骶段后角—膨胀和部分痛;交感N—腰髓—痛。 B:排尿反射:尿量达到300——400ML时,内压渐高,刺激膀胱冲动——盆内脏中枢——骶髓 1)骶副交感核(排尿中枢)——盆内脏N——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扩约肌开放) 2)抑制交惑中枢和骶髓前角C——外扩约肌开放:即排尿。 注:冲动可沿后索至皮质;也可沿脊丘侧束至皮质;皮质为旁中央小叶;皮质脊髓束至排尿中枢(抑制);虽有尿意但仍能控制婴儿由于皮质发育不完善,所以不能控制。 C∶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 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无抑制性膀胱):病变在两侧旁小叶或下行束 症状必在两侧病损方出现,尿急,不受意识控制;皮质对脊髓中枢主要是抑制,病后抑制解除,所以尿量虽少,也引起排尿;遗尿也是此理,特别是婴儿〈皮质和皮脊束发育不良〉。 2)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无力性膀胱)∶病变在后根和后索,见于脊髓痨,多发性硬化。 症状为反射弧中传入纤维中断,尽管尿增,膀胱膨胀,但不能引起尿意,高级中枢抑制脊髓作用仍存在,膀胱肌过度伸长,丧失收缩能力,失无能为力张力,发生尿潴留,可达1000ML有大量残余尿。 表现为膀胱感觉消失,排尿极度无力,呈溢出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因有残余尿可继发感染。 3)运动麻痹性膀胱机能障碍:病变在反射弧中的传出路径上, 见于脊髓灰质炎或多发性神经根炎,逼尿肌乏力,虽有尿意但不能排净。 症状为尿潴留,溢出性尿失禁,排尿无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