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文学感悟力思考(共9979字)
古代文学文学感悟力思考(共9979字)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个世纪初算起,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的各门学科中是历史最长、相对来说也最为成熟的学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要具备的条件,比较清楚,如文献的功底、理论的功底等。但是,也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近年来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强调,以至在古代文学研究人才培养乃至研究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就是对文学的感悟能力。文学创作中的感悟能力,有杨义先生的大作论之甚详。此处所说的文学研究中的感悟力,是指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形象的意义和语言艺术的直觉的感应、体验、领悟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对于文学现象的直觉感受和洞察的能力。
感悟力是研究文学作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同的是,文学作品首先就是感性的存在,所有的思想意义,包蕴于形象之中,只有通过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叙事作品里边的人物、故事、情节,抒情作品里边的情感、意象、意境、音韵、语言,作品的思想意义才能显现出来。文学史家和批评家进入作品的途径是形象,进入之后对作品的把握,则要通过感同身受的体验,再现作品的内容,这些都存在着感悟的过程。所以研究者对于他所研究的对象,能否有敏锐的感应,能否进入到切身的体验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接受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来以诗文为正宗,在再现与表现的两种艺术类型中,偏重于表现。中国文学的这种特征,使其成为一种重意蕴与艺术灵性的文学。在创作中,古人讲灵机,所谓“方天机之俊利,夫何纷而不理”(陆机《文赋》);讲兴会,如颜之推所说“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引发性灵”(《颜氏家训?文章》),要“随兴会所之为之”(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三);讲悟入,严羽《沧浪诗话》有著名的论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又曾季狸《艇斋诗话》:“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吕本中《童蒙训》亦云:“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功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如老苏之于文,鲁直之于诗,盖尽此理也。”这都是重艺术灵性的突出表现。作为艺术灵性的创作,往往表现的是瞬间的感受,或者是神思的瞬间的勃发。虽然是瞬间的感受,或者是瞬间的勃发,但是作品却往往涵蕴着深厚的内容或深刻的思想。所以评价作品也以文外重旨、韵外曲致为艺术的极致,因此意境与神韵理论大行其道,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备受推崇,宋词也以要眇的婉约词为正宗。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把握,必须要有悟性,要有极强的艺术感悟力和生命的穿透力,才能参透诗旨,有所斩获。欧阳修《六一诗话》记与梅尧臣论诗,梅氏以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问梅尧臣“何诗为然?”梅尧臣回答:“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这里所说的“会意”,就是读者的感悟。梅圣俞举诗例道其仿佛云:“严维‘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梅氏从严维诗而感受到春光骀荡,从温、贾诗品出羁旅愁思,都应是感悟所得。又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此处所说的各位诗人不可及处,如“韵”,如“味”,如“意气”,都非常空灵,非感悟不能得到。说到对诗的感悟,历代读诗人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及《锦瑟》等诗的解读最为典型。如《锦瑟》诗因意象朦胧、指向不一的特点,解者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都是解者个人的感悟,并没有诗之外的史料来支撑。因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是无人作郑笺。”如薛雪的《一瓢诗话》:“玉溪《锦瑟》一篇,解者纷纷,总属臆见,余幼时好读之,确有悟入,觅解人甚少。此诗全在‘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然年华,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然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亦觉迷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
触此情怀,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薛雪对《锦瑟》的诗旨的理解显然是倾向于年华之慨的,而他这一诗意的获得,即来自他对作品的咀嚼感悟,如他所说是“悟入”的。古人如此,现在人也是如此路数。苏雪林写《玉溪诗谜》,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