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律道德意识现状调查讲义.doc

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律道德意识现状调查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律道德意识现状调查 专业:药学 班级:03班 小组成员: 姓名 学号 郭 潇 11206030086 周佳生 11206030087 蔡清芳 11206030088 李晓婷 11206030089 林惠玲 11206030090 黎美嫦 11206030091 肖桂锋 11206030092 罗瑞芬 11206030093 2011年12月1日 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律道德意识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概要: 近日东莞理工学院发生了一名女生被杀事件,在警方调查与追捕下,犯罪嫌疑人最终迫于压力,在广州自首。经确认该男子为该校学生,因强奸受害人未遂而将其杀害。针对此案我们小组在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展开社会实践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律道德意识的现状。寻找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法律 安全防范 调查方式:随机调查(以问卷形式) 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的在校生 调查数量:607 问卷回收率:100﹪ 调查数据分析: 思想心理与道德 针对此案,在问及该男子杀害该女生的原因时,65.43%的被调查者认为该男子是“心理变态,可能是惯犯”,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在许多调查结果中表明,大多数校园犯罪分子都是在长期的较重的心理压力之下才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据警方透露该涉案男子“自我封闭,极少与女生接触,曾经的几次接触都没有成功”,导致其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宣泄,长期的性格上的缺憾造成了其心理人格上的扭曲。据悉,该男子正临近考研,在来自各方面压力骤增下,其人格上的缺憾使其选择了带有报复性的错误的压力缓冲方式。这种取向源于其长期对异性的好奇与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矛盾,从而衍生出一种极端的偏激的情绪和暴力手段,从而导致了此次悲剧的发生。 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再次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这种方式敲醒心灵的警钟。个人的心理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此过程受身边环境的影响,由个人思想所调控。有些人在潜意识的驱使下,便有了某种默认的行为,心理就会因此出现偏差,思想念头、道德底线便仅在一瞬间一击即破,从而做了触犯法律的事情,自毁了前程。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比例分析可知,大部分大学生都明白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的重要性,但仅是表面上浅显的认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心理问题并非是独特地存在于社会中某一部分人身上。惯犯也有第一次,他的犯罪心理因何而起?对现实中的我们又有怎样的警示意义?这才是更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人性本善,恶由何而起,孰能止之?需求心理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过重的时候,我们应以适当的方式排解,而不是以极端的方式去宣泄。人均有两面性,好坏只差一念之间。 本案中,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该悲剧的发生与该受害者身边的人对她的关注度有关,而当被问及如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久出未归时的反应,有87%的人选择了打电话寻找,只有3%的同学会报告老师。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内部解决”,而不想去寻求老师及更多人的帮助,没有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还有11%的同学不采取任何行动,甚至还有7%的同学认为这很正常,这更是麻痹大意毫无忧患意识的表现,这也为许多犯罪分子提供了契机。 而针对该男子的自首行为,有44%的人认为其是迫于社会舆论和警方追捕的双重压力才自首的,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他是因悔恨愧疚,良心发现而自首。可见大多数人对犯罪分子还是抱有偏见的,在无形中也变相地剥夺了其平等权,抹杀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投射到整个社会,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有前科的人的一种默契般的歧视,一个身上被打上罪犯烙印的人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这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亦是此案发生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