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失落的问题意识有感失的问题意识有感.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失落的问题意识有感失的问题意识有感

失落的问题意识有感 有这样一种感触很长时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失落,长期的一问一答式变相灌输让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无问题可问,2000多年,这种深厚的积淀使得我们在血液之中融入了“接受”这种观念,很少有人会用“提问”这种观念思考问题。最终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的学生成了“由教师人工喂养的学习机器”。 然而,让我真正下定决心发发此感,是缘于从网上看到的一个小事例:某大学的第一次生理课上,教授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在黑板上描绘了一幅人体全身构造图,并在每一块骨骼的旁边标上名称,一学期的授课结束后,那副图也在黑板上一直保留到学期结束。期末检测时,每个学生看完题目后都义愤填膺:“死老头!什么时候讲过人体构造了?!凭什么加考这些题,弄得我们全不会做。找他理论去!”到了教授办公室说明来意后,教授对他们的“众怒”嗤之以鼻,说:“记住:教育并不都得从老师口中告诉你们。”顿了一会儿又意味深长的说:“黑板上的那幅图好像是我昨天才擦掉的吧!” 看完这个事例,不得不令人感触:小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高中毕业时却成了一个“句号”。进入大学后则地道彻底的变成了一个机械的学习接收器,只知道学习老师口中讲出来的那一丁点知识,对待学习甚至连最简单的变通与拓展也做不到,更别提创新提问了,这的确不可以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 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 曾经有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这也许就是中国学生普遍缺少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会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的确,中国的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奖无数,他们扎实的数学功底得到了国际认同,但是我国学生的发明创造少得可怜,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就结合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学生面前“蹲”下来,使学生有“疑”敢问。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道德、知识、答案都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是真理的代表,学生掌握的真理依靠教师传授。在现代社会,教师对于知识的权威性地位仍无可置疑。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圣经”和金科玉律,当作绝对真理。上课时,教师满堂灌,讲概念、讲重点、讲理论、讲事例、讲问题的标准答案,一直讲到“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学生在课堂只能静听、接受、服从,对书本上知识的正确性和教师的权威性不会也不敢怀疑和反驳。 我们都知道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敢问的前提。因此,教师首先不要以权威自居,变成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和平等的讨论者,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畅所欲言,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观点的舞台。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这就要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因此刚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提问,然后逐步提高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的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从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例题 (图1) 单位:厘米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学生就问: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受他的启发,学生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如图2)教师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看方法可不可行。如此,学生们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索,利用原有知识获取了新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 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如教学“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学生在练习“25×35+25×6-25”这题时出现了两种情况: A.25×35+25×6-25    B.25×35+25×6-25   =25×(35+6-1)      =25×(35+6-25)   =25×40           =25×16   =1000            =400 教师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验证哪种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