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课件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教学课件讲解

初读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月色? 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3、在此前后写了什么? 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再读探究 1、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2、朗读四五六小节。 思考: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语言品析 分小组讨论,思考。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 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者简介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2、综合、归纳。 荷塘月色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第二大段落 (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 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 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吵闹作一转折 第七八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九十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3.文章结构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文章结构 ①交代观赏荷塘月色的缘由。(内容) 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是全文的文眼(结构)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零星点缀 缕缕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