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古典技术的本质看现代技术的无根性——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pdfVIP

从古典技术的本质看现代技术的无根性——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古典技术的本质看现代技术的无根性——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pdf

从古典“技术’’的本质看现代技术的无根性 ——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 陈徽 (同济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92) 摘要:作为一种解蔽方式,古典“技术”优游养德、通达大道。它不仅统一了“成己”与“成物”.也使“人 之性”与“物之性”得到了充分的展开。相反,现代技术由于先天的观念缺陷和在世态度的无根性,既虚无 化了物,又桎梏了人的自由。欲解现代技术之蔽,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解放,唯在于人的生存态度的根本 转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 关键词:古典“技术”;解蔽;现代技术;无根性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4-0101—007 在古典与现代。技术具有迥然不同的内涵与 表现,二者之别,主要在于“生存态度”。具体来 说。就是两种技术对物的领会和应对方式存在着 本质的不同。相对于古典技术所彰显的灵动精神 与丰富意蕴,现代技术展现了处世态度的虚无 性:它既使物失去其性,将物虚无化,又因此而深 化了人之生存的无根性。 鉴于技术一词已被现代化.且随着科技的发 展其义愈疏离于古典,其用亦益融于流俗之见, 本文以“技术”指古典技术。以别于现代技术。 一、庄子对古典“技术的思想阐发 海德格尔指出,古希腊语“技术”(T舌xⅦ)本来 属于订o£11叽5,订。岫仃L5义为产出或创作。相对于 自然的产出所表现的从自身中涌现而出,如“花 朵显突入开放中”.“技术”的产出离不开人的参 与.比如银盘的制作之于工匠或艺术家的创造。 尽管如此,这两种产出皆是使事物如其所是地在 场,即处于无蔽状态。因此,“技术”本来是指一种 解蔽方式,是真理的显现,“它不仅是表示手工行 为和技能的名称,而且也是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 美的艺术的名称”?1¨1。“技术”(按:汉语中,技之 义通于术或艺,故有“技术”、“技艺”、“艺术”等 说。后文详辨)的这一古典意蕴不仅存在于古希 腊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亦然。为了深入理 解古典“技术”的内涵与表现。我们可以庄子的 “技术”思想为例。 在《庄子》中,存在着许多出神人化的技艺展 示,如庖丁之解牛、轮扁之斫轮、佝偻之承蜩、津 人之操舟、丈夫之游水、梓庆之为镰、臧丈人之 钓、工佳之旋矩、“大马之匠”之捶钩等。这些技艺 皆属人伦日用之技。甚至有“匠石之斫垩”者,其 技还与日用无关,而仅为“游戏”之行。但庄子并 未轻慢诸技,其于上述诸技之运,多有欣赏,赋予 其美感,并申之以言道;对于那些“能工巧匠”,亦 多有尊重和推崇。在上述诸例中,最著名的当属 “庖丁解牛”了。从此例人手,可窥庄子的“技术” 思想之大体。《养生主》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 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响然,奏刀醣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作者简介:陈徽(1973一),安徽凤台人,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思想。 101 万方数据 弘淮端蝗2013.4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 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 大郄,导大衮,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瓤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 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问,恢恢乎其于游刃必 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 刀而藏之。”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 言.得养生焉。” 首先.“技术”的充分展开表现为自由运作的 过程。牛作为“大物”(《说文》),其体态浑沦,倘欲 解之,非为易事,从哪动刀,如何运刀,皆不可随 意。故常人之于解牛,必将有无所措手足之感。即 使对于庖人而言,其间亦有“良庖”与“族庖”之 分。以庖丁之见,庖人解牛之技的高低,可凭其刀 的更换频率为据:“族庖月更刀”,显见其技之劣; “良庖岁更刀”,以见其技之精;而庖丁之刀虽历 经“十九年”之运、数千牛之解,依然“若新发于 硎”,则其技实已臻于化境。技之作为能力,只能 在“运作”中表现出来。解牛之技亦然。庄子并没 有具体描述庖丁是如何解牛的,仅以其体态和运 刀的声音、节奏来拟其技之展开。这种拟写恰恰 又烘托了庖丁出神人化的解牛技艺:一方面。庖 丁的动作轻盈飘逸,切合音律,富有节奏,散发着 美感;另一方面,所谓身、心一体,动作如斯亦是 其心如斯,故“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者,固 然是言刀的自由运行,何尝又不谓庖丁解牛时的 优游之心!而“满志”之说也表明:技艺的自由运 作还导向心灵的“丰满”或充实。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