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教材中挖掘小练笔素材
从教材中挖掘出的小练笔素材
三十一团中学 梁洁
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就会哀声叹气,双眉紧锁。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生硬、空洞无物、情感虚假等现象。老师面对此情此景,也是怒在脸上,急在心里?。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改进作文教学,想方设法解决。在探索中我发现小练笔这种习作训练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拿起笔,主动写自己想说的、想表达的话。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缩小低中年级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巨大差异,让学生在自然中走进写话,产生兴趣,轻轻松松中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美妙的习作殿堂。
小练笔这种形式很多老师都在使用,可时间一长,天天写的小练笔让学生乏味,令老师头疼。老师们也为写些什么发愁。令同学们深受感染的课文可以写读后感;贴近同学们生活的课文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写写自己。体现亲情、友谊、师爱的课文,也有话题以让学生写一写。难就难在学了课文又没现成素材可写。我不提倡一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用写日记或者想些什么写什么来代替。既然是练笔,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体现出练笔的目的性。否则这样的练笔,不但练了白练,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把目光放在了课本上。对!就从教材中挖掘小练笔的素材。人一旦有了思路,还怕找不到好办法吗?下面就是我这两年多,如何从教材中发掘出小练笔素材的做法。
一、以教材中的精彩片段为依托,让学生仿一仿。
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可谓精彩绝伦。有的文章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后的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还有的文章情感真挚感人。总之每篇文章总有一到两处供学生模仿的精彩片段。我想与其让学生读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选,不如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来模仿名篇名段。这种随课文的仿写或续写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样板。这等于既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又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写作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学生的思想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笔尖犹如神助般神采飞扬。以下是我的学生随文仿写或的几个例子: 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其中有一个场面描写很生动,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原文如下: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香梨。香香甜甜吃了一口还想吃。
二、、以教材中的问题为依托,巧立名目让学生写一写。
语文s版的教材,每篇课文的最后都会有几一些类似问答题的文字。可别小看这些文字,它们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提示。这些提示要么是学习课文的切入点,要么本文的语言训练点,要么是本文的学习目标。平时老师们都会把这些问题,在上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解决。以往我也一样,上课时同学们读也读了,悟也悟了。有的同学简直说的头头是道。老师感到很放心,感到教学效果很好,也就高枕无忧了。殊不知一考试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答对的,永远是那几个上课回答问题的优等生,中上等学生即便意思接近了,往往不是错别字很多,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学困生就可想而知了。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直纳闷。后来一寻思,这不正应了那句“光说不练假把式”的俗话了吗?一提到“练”,我马上想到了小练笔。平时备课时多花些心思,将课后问题,巧妙地设计成小练笔,以这种形式来落实双基,岂不更扎实。
四年级上册《一只贝》教材做了这样的提示:“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课后我直接布置了题为《一只可怜,而又可敬的贝》要求写出这只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最后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习作:这只贝真可怜,肉被蚂蚁、虫子吃了。小孩子看见它不漂亮、不完整,就一脚踢飞了它。这只贝又是可敬的。沙子进壳里,它忍着痛,用自己的血肉磨成珍珠。我以后要向贝学习那种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
学完说明文《鲸》后,我会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鲸》或《我了解的鲸》。因为学生从没见过鲸,习作时一定会在书中找到些鲸的特点来写。学《新型玻璃》,我就让学生写《新型玻璃自述》。学《我是猫》就布置《我吃年糕》。
我认为这样的小练笔,是学生与文本后的一次再对话。其中有思考的过程,有语言组织的过程。我们语文的各项能力不就是在一次次的思考、概括中逐渐形成的吗?试问光说不练,怎样形成能力?我们每学期都要学习30篇课文,我们利用好其中的10个问题,精心设计小练笔的内容。同学们对这种小练笔是没有畏惧感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问题,老师上课都讲过了,凭着听课印象,再抄抄书轻松就完成了。其实正是在这种摘摘抄抄中,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正在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