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pdf

2008年3月 第 2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Mar.,2008 NO.2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渠红岩 摘 要: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由于桃在唐代分布和社会利用的普 遍而引起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唐代文学中桃花题材和运用桃花意象的作品较前代大幅增 加,反映了桃花意象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有关题材进一步开拓,美感特性深入挖掘,情感 和思想寓意充分展开,表达技巧明显提高,显示了桃花意象丰富的审美和文化意蕴。唐代文学在 桃花意象的审美认识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关键词i唐代文学;桃花;题材;意象;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O8(2o08)02—0122—06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渠红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210097 桃是遍布于全国的、历史悠久的植物,其果实 自古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被奉为“五果”(桃、李、 枣、杏、栗)之首,民俗中美称之为“仙桃”。先秦 至魏晋时期,人们对桃的认识局限于民俗和宗教 领域 ,晋傅玄的《桃赋》可为代表。桃花审美价 值的发现是在南朝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 品对桃花的描写停留在物色层面,艺术上写物图 貌,简单肤浅。桃花审美和文化意蕴的充分挖掘 和艺术表达技巧的明显提高是在唐代完成的,而 这一审美和艺术进步的前提是桃花题材和使用桃 花意象作品的丰富。笔者据《诗经》及逯钦立辑 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代严可均辑《全上 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统计,唐代之前内容含 “桃”的作品为 87篇。又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全 唐诗》检索系统、清董诰编《全唐文》、陈尚君辑校 《全唐诗补编》、曾昭岷等编撰《全唐五代词》统 计,唐代文学中内容中含有“桃”的作品为 1714 篇,是唐前作品总量的21倍,具有数量上的绝对 优势。横向比较中,笔者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 《全唐诗》检索系统,以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占重 要地位的一百种植物为统计对象。结果显示,桃 花题材和运用桃花意象的诗歌作品数量均居第六 位。这充分说明了桃是唐代文人广泛关注和喜爱 的对象,这是唐代桃花意象丰富意蕴形成的基础。 关于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已有文章进行 一 1 22 一 研究,如高林广《唐诗中的桃意象及其文化意义》 一 文,从对桃意象意义的分类人手,借以阐释其文 化内涵 J。这固然有分类详细的优点,然多为现 象的列举,缺少深入探究。本文拟以唐代诗、词、 赋、文中的桃花意象为考察对象,从桃花美感特征 的表现、桃花意象的情感寓意及艺术表现方式等 方面展开讨论。这将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唐 代桃花意象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成就,也是我们研 究唐代文学的一个新视角。 一 、 桃花的美感特征 桃花是春日的芳妍,早春时节含苞待放,阳春 三月,花叶同展,姿色娇媚,远远望去,如霞似锦, 烂漫壮观。唐前桃花题材和运用桃花意象的作 品,就像唐代杨思本《桃花赋》“序”所言:“自建安 七子以来,凡草木之可咏者,辞人成为之赋,而桃 花无闻焉。晋宋诸君子,徒赋其实??”_3 唐代 文人以较六朝明确的品种概念,展开了对不同形 态、不同环境中桃花的细致观赏和深入把握,同 时,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桃花题材文学 创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成 熟的艺术技巧,突破了六朝时期的简单描摹和机 械刻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桃花的美感特征。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物色美:桃花物色之美主要体现为花色 美。自《诗经》开始,即以“灼灼”形容其花色之 美。文学史上对桃花的描写也是从这一物色特征 开始的。桃花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在南朝,梁 萧子显《桃花曲》“但得桃花艳,得间美人簪”,简 文帝《初桃》“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等的描 写,无不是抓住了桃花之红艳这一物色特性。然 而不难看出,这些诗歌作品大都直接以“红”字形 容花色,终究有失于直切,且缺少文学的审美意 蕴。这种情况到唐代发生了根本变化。汪灏《广 群芳谱》卷二十五言桃花“烂漫芳菲,其色甚媚”, 唐代文人就抓住了桃花的这一特征进行描写,如 王维《田园乐七首》之六“桃红复含宿雨,绿柳更 带朝烟”,王昌龄《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 开”,杜甫《江村五首》“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 红”,温庭筠《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 双今两身”等,这些描写有的通过色彩搭配,有的 通过景物或背景的衬托,突出了桃花早春开放、花 叶同发、烂漫妩媚的特征。钱钟书《管锥篇》说: “观物之时,瞥眼乍见,得其大体风致,所谓‘感觉 情调’或‘第三种性质’;注目熟视,遂得其细节之 实 象,如 形 模 色 泽,所 谓 ‘第 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