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pdf
文章编号 :0257—5876(2006)06—0078—08 再 思 考 :语 言 转 向 背景 下 的中 国文学语 言研究
谭 学 纯
内容提要 语言转向是对 20世纪 中国文学状态的一种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 了文学语 言研究格局。本文重返 80年代中后期的学术背景,对语言转向拉动的文学语言研究进行再思考, 分别讨论文学语言研究的学术推进意义及其缺失。 关 键 词 语言转向 文学语言 思想资源 学术视野 .
哲学进人“分析时代”,意味着一个新的 学术话语场的建构:从研究“认识如何可能” 转为关注“语言表达如何可能”。表述这一 学术事件的关键词“linguistic turn”,以“语言 转向”、“语言学转向”、“语言论转向”、“语 言性转向”等不同译法,见于各类学术文本。 从语义说,“语言性转向”的译法更确切;从 语用频率说,“语言转向”使用更广泛。本文 在术语的使用上从众。 l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转 向,影响所至,广泛涉及哲学、逻辑学、语用 学、历史学和文学。至80年代中后期对中国 文学从理论到创作产生了一股不小的冲击 波。作为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状态的一种调 整,语言转向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文学语言 研究格局。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些晚到的 “语言热”中全面启动,后续的研究势头时强 时弱,但一直没有止息。经过了二十年的理 论沉淀和实践操作,重返当年的学术背景,对
一 78 一
语言转向拉动的文学语言研究进行再思考, 既有利于清醒地审视过去,也有利于在再出 发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语言转向给文学语言研究带来了什么
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语言转向对近 二十年文学语言研究、进而对整个中国文学 研究产生的影响。 (一)标题话语变换:文学语言研究学术 走向的调整 考察文学语言研究在某种理论转向时期 的变化,标题话语是一个独特的观察点。学 术论文通过标题话语被命名。作为论文学术 看点的凝炼展示,标题话语体现了某种学术 走向,预示了话语展开的方向,预留了话语空 间。正像新闻写作有“标题即新闻”的说法, 学术论文写作也存在“标题即叙事”、“标题 即论述”的问题。我对《文艺研究》创刊第一
文艺研究 2006年第6期
个十年(1981-1990)的全部论文 目录做了 统计,该刊在这一时间段发表文学语言研究 论文 43篇 (见右表)。 选择《文艺研究》为抽 样分析对象,是因为我 认为这份刊物在语言 转向背景下推动国内 的文学语言研究方面 具有较强的影响力①。 选择十年的标题话语 为分析对象,有三个原 因:一是节约篇幅;二 是减少重复,在后文的 分析 中,我还将 涉 及 1991年以来在《文艺研 究》发表的同类研究成 果;第三,也是最重要
时 间 篇 数
1981 1
1982 1
1983 3
1984 2
1985 2
1986 15
1987 6
1988 5
1989 5
1990 3
的,以十年为一个时间单位,便于比较:1985 年大体上是语言转向的一个过渡期,或此后 “语言热”的一个准备期。80年代中期文学 的主体性研究留下的缺 口,正好为转向文学 的语言研究打开了空间。1985年是一个界 碑,据此,我倾向于把 1985年前后的文学语 言研究文章,分别置入语言转向前后的理论 背景。 1984年前,在文体意义上讨论文学语言 的文章只有 3篇:《记欧阳予倩和罗常培、老 舍谈话剧台词课》(贺健,1982)、《论王梵志 诗的口语化倾向》(张厚锡,1983)、《小说的 白描手法浅议》(高尔纯,1983),另有3篇从 艺术理论角度讨论文学语言的文章:《试论 幽默的情境和功能》(陈孝英,1981)、《艺术 语言与形象思维》(曾天海,1983)、《诗言志 辩》(邹荻帆,1984)。标题话语显示的经验 平台,是读者不感到陌生的领域,不暗示理论 背景的变化。1985年显示了变化 的迹象: 《(冈底斯的诱惑)与复调世界的展开》(吴 方,1985),比较明显地与此前的标题话语拉
开了经验距离,理论背景也置换了:复调小说 的多声部话语,关心的是话语主体的话语位 置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的互相冲突 和交流。这里的阐释空间在此前的文学语言 研究中一直没有打开。 从时间曲线看,1987-1988年出现全国 范围内的“语言热”,《文艺研究》早半拍,先 热了起来。1986年《文艺研究》刊发的文学 语言研究方面的文章最多,编辑部从这一年 第3期开始组织专栏文章,围绕小说创作中 主体把握世界的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多方对 话。至第 6期,就有 15篇文章在《文艺研 究》汇聚。最先进场的是作家们,理论和评 论及时跟进。本年度和此后的研究文章,学 术视野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点:原本作为 标题话语标记的一套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