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诗的胸襟.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原诗的胸襟

论《原诗》中的“志”与“胸襟”   摘 要: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关键词: 《原诗》 “志” “胸襟”?   ?   叶燮在《原诗·外篇上》中说:“志也者,训诂为心之所之,在释氏,所谓种子也”。“心之所之”就是心中所想,这种解释也是“志”的最初意义。汉人赵岐注《孟子·公孙丑》,就将“志”释以“心所念虑”;郑玄注《礼记·学记》,也释为“心意所趣向”。所以,“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1]。叶燮这里所引佛家的说法,与之有着相同的方面。但是叶燮并没有抛弃“志”的一般含义,即志向思想。在叶燮看来,志向不仅为“心之所之”的升华,而且是形成胸襟的途径;不仅是胸襟中的重要因素,而且能引发情愫。志作为志向思想的作用可谓巨大,但是每一次的发挥总离不开“心之所之”的作用,这也是叶燮没有将两者清晰地区分开来的原因。?   一、“志”的根源意义?   “志”作为志向思想具有理性精神的一面,它的涵义在先秦时就已被重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掩盖了“心之所之”的最初涵义。它在《原诗》中的表现,有“高卑﹑大小﹑远近之不同”[2]。叶燮《半园倡和诗序》说:“诗言志,人各有志则各自为言。故达者有达者之志,穷者有穷者之志,所处异,则志不能不异,志异则言不能不异。”志有达者之志和穷者之志,二者皆为主体所处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所致,这说明“志的开拓扩充,却有待于人的后天认识活动”[3]。从识的方面来说,叶燮继承了先哲格物致知的思想。格物是“认识主体通过对物本身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物之理的把握”[4],也包括对自我之性的把握。格物致知使主体对外界的认知有所提高,而识的提高也会推动主体的志向思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志”和识也就成了叶燮“胸襟”培养的两条途径。因为识的提高总归之于志的提高,所以胸襟的最主要表现也在于志;虽然胸襟也包含着气度精神的一面,但志却是胸襟的最重要因素。叶燮以诗人主体的志向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概括地说:“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叶燮将影响作品风格的原因归于志向思想,暗示了志在胸襟中的核心作用。?   二、志能生情?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志”的最初涵义中不但包蕴着志向思想理性的一面,而且包蕴着情感意愿的一面,但历史文化使得二者渐渐分离,趋向两端。“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5]。叶燮引述《虞书》“诗言志”,将志定义为心之所之,可见他所理解的“诗言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志向思想,同时也包括了情感的因素。从诗歌本质论角度说,这种观点是对我国古代最初的诗学思想的还原;从创作论角度说,它实现了创作动力“志”与“情”的融合。叶燮之所以看得如此深刻,不仅仅源于他吸收了佛家的“种子”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体味到了“志”特别是志向思想的触发作用,“志之发端,虽有高卑、大小﹑远近之不同;然有是志,而以我所云才﹑胆﹑识﹑力四语充之,则其仰观俯察,遇物触景之会,勃然而兴”[6],明确地阐发出了“志”对于情感的重要意义。若无志向思想,心中便无寄托,徒面对春景烂漫﹑秋色萧凉,即使产生情愫,也会空洞纤弱,没有意义可言。这一点,叶燮在《蓼斋诗集序》中说得更明白:“惟有志者,其胸中之所寄托,于身世阅历,凡得失愉戚必不与庸众人同,其视听步趋苟有所触于境,动于心,何一非吾躬忧患之所丛,感慨之所系乎!”有志者方有胸襟,方有寄托,遇物触景才有一己之思。龌龊污秽的内心,不会生发高尚的情操;狭隘好利的心胸,也难以激发深切的感情。?   三、志对于胸襟的重要意义?   不同的志向会产生不同的胸襟,不同的胸襟便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原诗》以杜甫和王羲之为例,说明了胸襟的不同:“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体,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7]杜甫志在济世,故胸怀黎民,心忧天下苍生,诗作也大多忧世之语。与杜甫相比较,王羲之则心怀生死之痛,宇宙缥缈之感,故《兰亭集序》便以时空荒凉的意蕴出现。从《原诗》看,叶燮推崇高洁远大的胸襟。这一点,他对陶渊明欣赏无以复加:“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但是对于诗歌创作,叶燮仍推杜甫为“神”。虽然他坚持了自己“胸襟以为基”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