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材料MicrosoftWord文档.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宣传材料MicrosoftWord文档

他汀能防糖尿病并发症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降脂药。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9日报道,丹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还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临床生化检验部教授博尔热·诺德歌德带领的团队观察了近6.3万例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时间为3年。其中1/4的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结果表明,与未服用者相比,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糖尿病眼病的比例低40%,出现神经损害的比例低34%,发生糖尿病足的比例低12%。   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英国心脏基金会心血管研究中心大卫·普莱斯博士对此表示:“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能延缓眼睛或肾脏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但目前,他汀类药对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益处尚未得到证实。”专家还表示,不建议患者单纯通过吃他汀类药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应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药驾不只是让人犯困 近年来,大家对“酒驾”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入认识,基本形成了“喝酒不开车”的共识,可部分药物影响驾驶能力(“药驾”)的危害却常被忽略。以下药物副作用,很容易给驾驶带来危险。   “犯困、没劲儿”。大家最熟悉的“药驾”症状是服药后犯困、觉得浑身没劲、反应迟钝,如同疲劳驾驶,十分危险。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赛庚啶、苯海拉明等服后容易出现头晕、嗜睡、倦怠等副作用,许多复方感冒药也含此类成分;安眠药和奥美拉唑等胃药也可导致嗜睡。   “找不着北”。胃药西咪替丁和用于治疗胃肠痉挛的山莨菪碱等药物可引起定向力障碍,也就是对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方向出现认知障碍。长期服避孕药也可能出现此问题。开车分不清方向,发生事故的风险很高。   “看不清路标和红绿灯”。有些药会让人看东西模糊、复视,出现色觉障碍,如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吃这些药后可能看不清路标及红绿灯,造成误判。   “憋不住尿”。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容易导致尿液排出过多,一些降压药也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多汗等症状,影响驾驶。   “感觉头晕”。止咳药右美沙芬、喷托维林,止痛药双氯芬酸等可引起眩晕、眼花等症状,此时驾车容易导致方向盘、车速把控不稳,导致意外。   “低血糖”。服降糖药期间可出现药物性低血糖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等症状。此外,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药物也引发低血糖。 还有很多药物会从其他方面影响驾驶。如特拉唑嗪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普萘洛尔可出现晕厥等。大家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有无影响驾驶的成分。在药品说明书没有详细描述时,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以免造成“药驾”。   如果服药期间需要开车,应在使用后休息6小时再开车,或者在医师指导下换服不影响驾驶能力的替代药。易产生嗜睡的药物,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在睡前半小时服用,既减少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也能促进睡眠。使用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后,应注意休息,不要在饥饿状态下服降糖药并马上开车。此外,大家还应注意药物成分或辅料有无酒精(乙醇),否则可能因药物引起“酒驾”。 中药“害怕”很多调料 通常中医开完处方后,会告诉患者要忌口,“辛辣”就是常见的忌口之一。很多常用调料就因为辛辣,应当在服中药时注意。   除了大家熟悉的青红辣椒、鲜干辣椒,胡椒、花椒、芥末、桂皮、八角、小茴香、生葱、生蒜等,都属于“辛辣”调料的范畴。它们都具有辛热或辛温的性质,平时适当吃有利健康。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这些调料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如风寒感冒时用生姜煮姜汤喝,就是将其当成药来用。   补益类、清热类、安神类、凉血类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虚证、热病、血热、失眠、溃疡、便秘等病症,需要避免辛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非处方中药说明书范本中,需要忌辛辣的中成药记录有760条。如补虚类的阿归养血口服液,清热类的热毒清片、消炎灵片、银黄含片、金银花糖浆,止咳化痰的蛇胆川贝枇杷膏,活血调经的益母草流浸膏,养心安神的脑力宝丸、益心宁神片等,这些常用的中成药说明书中均明确提到应忌辛辣食物。   辛辣调料不仅削弱药性,还可能加重病情、引起“上火”和炎症、降低免疫力或引起出血。千万不要因为一时贪吃误了治病。 “禁辛辣”一般是指在整个服药过程中都应注意,病情好转、逐步停药后,应结合自身体质选择调料。服药期间,不仅应在做饭时少放这些调料,还应在购买食品时关注是否加了这些配料,尽量少吃 老人服药常犯两个错 老人的生理功能退化,容易生病吃药,在临床上,因吃错药引发危险的人群也以老人居多。我们发现,这主要是两大原因造成的。   不看清药就急着吃。有些患慢性病的老人认为自己对疾病和药物都很了解,吃药时不看说明书,也不看清药物品种是否正确,就着急服用。现在市面上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