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清代玺印的功用
试论清代玺印的功用
起彦昌
1644年,清政权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起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清承明制,各项政治制度大多沿袭明朝。但随时间的发展,各项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均得到完善,并具有其特色。清代玺印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清代宫廷中的印章主要是指皇帝及皇后的印章。其中以皇帝印章的使用制度为代表,形成了宫廷中印章使用的一系列制度。清代皇帝的信印按其用途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代表皇权的国宝,另一种是为皇帝收藏、鉴赏用的宝玺,又称闲章。代表皇权的国宝,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到统一中国后的清廷,在政治、法律、军事、文教、外交等诸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宫廷玺印
1.皇帝宝玺的使用
中国清朝皇帝发布诏书、敕谕时钤用的印章,俗称二十五宝。清朝宝玺的沿革可以追溯
到皇太极称帝改国号清的崇德元年,可惜确切数目已经无法考证,顺治朝的宝蛮数也不清楚。但是自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宝玺的数目不断增长,至康熙二十五年,宝玺数目达29种之多,《康熙会典》卷二对二十九宝每方的文字均有明确的记载;雍正朝沿用二十九宝未做任何变更。到乾隆初年,宝蛮一度增加至39方,其中有先帝的镌刻,有印文重复,还有只琢纽式而无印文之玉料,甚至还有一方伪秦传国玺也混人其中,十分混乱。乾隆有鉴于此,下定决心对其进行清理。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因而钦定宝玺为25种,后世就称这25方印章为二十五宝。其内容及排列顺序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 ‘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130沈阳辟赛博赞赞释及,3丹2007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H寸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新选定的二十五宝,除其中一方“皇帝之宝”是满文印外,其余均用汉、满两种文字篆刻,汉字用篆书,满文用本字。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认为用两种书体不协调,遂决定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及满文“皇帝之宝”四印“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外,其余檀香木“皇帝之宝”以下的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体镌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二十五宝,就是乾隆十三年钦定并陆续改镌的新印。二十五宝的质地,除汉、满文“皇帝之宝”用檀香木镌制外,其余为玉质或金质。纽式有交龙、蹲龙、盘龙3种,这些纽式只有帝后印章才能使用。印体硕大,最大的为“广运之宝”,有19.2厘米见方,最小的为“皇帝尊亲之宝”,每边边长6.8厘米。清二十五宝的印文内容多数沿用明代宝蛮,并参照明代制度,明确规定了每方宝玺的应用范围,如规定“大清嗣天子宝”应用于“以章继绳”,“皇帝尊亲之宝”应用于“以荐徽号”。但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完全遵循这些规定。比较常用的是檀香木“皇帝之宝”以下的二十一宝,清初镌刻的前四宝一般不用。二十一宝中,使用最多的是檀香木“皇帝之宝”及玉质“敕命之宝”。
2.后妃及太子印的使用
宫廷玺印除了皇帝使用的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后妃和太子使用的印章了,他们都是皇帝的家属,所以乾隆十三年规定“凡铸大内宝印,礼部会同内务府造办处敬谨铸造”。这类印
章,大小、厚薄各不相同,甚至名称也有所不同。比如妃印称印,而其他的印则称之为宝,以示区别。但是质地没有差别,都是金质或者玉质的,用玉箸篆镌刻,并且纽式都与龙有密切关系。皇后金宝最为尊贵,使用交龙纽;太皇太后、皇太后次之,使用盘龙纽;皇贵妃、贵妃及太子宝印一般使用蹲龙纽。而一般的妃子印则不得称宝,只称之为印,并且只能用龟纽,以示尊卑之别。纽式的不同体现了皇宫内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太子及妃子的差别,体现了其特殊的身份。
3.玺印管理制度
清代玺印制造与管理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对维系其官僚机构有效运转起到促进作用。据《清史稿》和《大清会典》记载,玺印统一由礼部铸印局铸造,需由皇帝批准,然后由钦天监择日着铸印局铸造。清朝管理玺印的任务归钦天监,实施具体管理是钦天监下属机构内务府。在铸造过程中,其实礼部仅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实际铸造部门乃是内务府的造办处,这实际上改变了明代宝印完全由礼部铸造的制度,也就把宝玺的铸造机构和官印的铸造机构分开。内务府是直接服务于皇帝及其家属并管理全部宫廷事务的专门机构,始设于顺治初年,其职掌事宜中就有很重要的一项“监视内阁用宝(印)”。具体包括对皇帝宝玺及皇①叶其峰:《古玺印通论》,页270,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试论清代g印的131后、太子所用玺印的监制与使用管理。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