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研究(共3090字).docVIP

武侯祠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研究(共3090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侯祠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研究(共3090字)

武侯祠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研究(共3090字) 在乐楼与牌楼所围的方形院落中,有东西两座辕门,东连金牛道,西通褒斜道,是当年出秦入蜀的必经之道,乐楼前广场上,一对石旗杆高耸而立,每根旗杆中上部各安装有两个“月斗”相衔接,雕刻工艺精湛,蔚为壮观,使广场又多了几分威严;同时在空间延展上又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使广场在视野上更显开阔。钟鼓楼建于琴楼两侧,均为两层六角攒尖顶,始建于公元263年,历代多有修葺,这里的钟鼓楼方位不同于传统的钟鼓楼建筑的方位,即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而这里的钟楼位于西面,而鼓楼则位于东面,意为诸葛亮不忘北伐,统一汉室,故而西钟东鼓,钟楼内部悬挂一顶明朝万历年间铸造的洪钟;“六有书房”“静观精舍”与过楼、厢房列于主要建筑的两侧,琴台与仿草庐分别在大殿的东西两侧,素装淡雅、小巧精致,与大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突出主体建筑的同时又互不干扰,通过对比打破了单调、沉闷和呆板的感觉,既控制了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又使得群体建筑富于变化;拜殿、大殿与崇圣祠在布局上又体现了“入门为中庭,继而是大殿,殿后为寝”的道教建筑特点;东南方向上的第三平台结合造园技术开辟了一座竹水相闻的园林景观,园内布置了水池、叠石、曲桥、小径等小景自然延伸了空间,园中的最高点处,建有一座观江楼,方形重檐攒点式建筑,它是武侯祠与外部环境联系的一个枢纽,是将整个建筑群推向高潮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环境经营与建筑布局整体统一的具体体现;登楼观江,视野开阔,内景与外景有机的结合,过渡自然,更体现了《园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宗旨;根据堪舆学选址的神气性,以“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格局使整个建筑群的空间布置顺从山川地势从收到方,既层次鲜明,又结合自然。 武侯祠建筑群的单体建筑 1乐楼 1)结构与构造。乐楼是人们在每年春祭与秋祭期间演戏的舞台,“始建于景耀六年,历代都有修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落架大修”[4],现在的戏楼面阔3间,进深3间,中间为表演区,两边为耳房,台面正中置有木扇屏风分隔前后台,整体立于长13.5m,宽9m,高1.7m的台基之上,重檐歇山屋顶,灰色筒瓦覆盖;举折高大,岀檐深远,柱础石为下方上圆的双层鼓镜石,柱头无斗拱,帮助起翘的是檐柱上部的四道斜撑拱(见图1),檐柱上托住柱头枋、栏额枋、平板枋和挑檐枋。2)装饰与艺术。平板枋上装饰五攒一斗二升麻叶拱,各枋面部均有花卉和人物彩绘,大都体现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例如福禄寿三老图、松鹤龟不老物;撑拱上浮雕戏剧人物,从彩绘服饰来看,富有羌族文化特色,也为研究汉水流域羌人活动提供了依据。 2拜殿与大殿 结构与构造。拜殿又称献殿,是拜谒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三间厅堂,无门窗及檐墙,四架梁卷棚式硬山建筑,是大殿的附属建筑;殿内靠山墙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屋架和檐柱悬挂匾额和对联。拜殿两端梢间设置顺梁,然后在其上栽立雷公柱和角背,雷公柱上施太平梁,太平梁承托平行的脊檩,再在两脊檩上安置弧形“罗锅檩”,形成屋顶卷棚脊;枋、檩、梁上饰以旋子彩画和道教代表性图案。拜殿与大殿中隔约2m,安置诸葛亮神像,是整个祠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九檩大式殿堂,从大殿青砖墙壁上可见,最后一次维修是在嘉庆八年,实际上1973年国家对武侯祠大殿进行了改建,后移2m多,抬高近1m,也就是现在的位置;在此之前大殿也有过几次大的维修。大殿台基高约45cm,青砖包砌,上施素柱础石,下方上圆,覆盆状,檐柱柱径均在40cm以上,与顺梁及仿木卯榫结合,上施普柏枋,在檐檩与普柏枋之间安置斗拱,平身科与柱头科均为一斗二升麻叶拱,“转角科为单踩单昂斗拱”[1],昂为典型的南方风头昂,转角拱上承金柱上的穿插枋,支撑老角梁和子角梁,使屋角层层向上向外起翘(侧角生起),形成戗脊;碧色琉璃瓦覆盖屋顶,山面博风板宽大厚实,悬鱼、惹草雕刻细腻,由于斗拱使用简单,且前后不带檐廊,使得屋面较为平缓,出檐较短,但屋顶大吻与三叉宝顶的使用以及戗脊上自由布置的仙人走兽,使整个建筑于庄重沉稳中不失灵活性,大殿内部金柱、脊柱与梁、檩、枋木卯榫结合,无斗拱(见图2),为防止柱子因穿插梁、枋的剪力作用破坏,柱子上部不同程度的施以铁箍;大殿采用减柱造式柱网,即去掉室内一部分金柱,加长横梁跨度,但檐柱保持不变,扩大了内部空间,这种柱网形式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又可改善室内布置的灵活度;殿内去掉了两根金柱与脊柱(见图3),为安置塑像神龛留出了空间,“主体采用露明法(彻上露明造)”[2];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的九檩大式殿堂相比,该殿角柱无侧角。 装饰与艺术。大殿内外的装饰和山门一样,色彩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冷暖对比,素雅清静,梁、檩、枋上绘有苏州彩画和旋子彩画;神龛上部为镂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