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西走廊水利管理的演变(共4690字)
河西走廊水利管理的演变(共4690字)
水利事务的控制和管理
在近代河西走廊,不论官府或是地方势力,对水利事务的管理和控制承袭了此前历朝历代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丝毫没有间断,但由于时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其形式和职能发生了变化。这里表现出来的既有继承,也有演变。正如张其昀在其所著的《甘肃省河西区之渠工》一文中讲到:“各县多有渠正渠长,由农民公举,县府委任,蓄泄之方,皆有定制。如渠口有大小,闸压有分寸,轮浇有次第,期限有时刻,公平分水,籍免偏枯兼并之弊……历代相传,法良意美。”[1]
在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农田灌溉事业渊源较早。汉代在各地设田官,管理屯田和水事。唐代在各渠设“渠长”,直接管理水利事业。明代屯垦时,屯田水利,即有专员监管。清朝早期,水利改由知县襄理,其下按渠设有专人管理并负责兴修事务,称“水利佬人”,或称“水佬”、“龙官”,“水董”,与“农官”并为地方佐治官吏。武威县当时已形成六渠水利管理体制,“武威四乡,分为六渠:金渠,大渠、永渠、杂渠、怀渠、黄渠,每渠十坝。”各渠由“水佬”管理水利,“水佬”之下又设若干“总役”、“头役”、“散役”等管理各坝、沟。“每渠分上下本十二区,每区有总役一名,头役四名,有名散役或八九名或十余名(入卯册者为有名),无名散役与之相同(不入卯册者为无名)。总计六渠十二区,共有总役十二名,头役四十八名,有名散役(乡间号曰‘坝差’)一百三十名,无名散役(乡间号曰‘小差’)与之相同,共有乡约散役二百八十名”[2]。为解决上下游用水紧张,还实行红牌断案,即规定每年初春日由全县总水佬及行政首长,召集六渠水佬参加全县水利会议。会后,各河水规开始生效。
民国以前,武威县没有专司水利的职能机构,水利业务基本上由县府监办。兴修水利,多由社会贤达号召群众自办,水利管理,虽有地方法规,但各自为政,贯彻不力。民国初年,进行机构及吏制改革,河西各县政府设实业局,农田水利事务为其主管的主要工作之一。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武威县开始设置建设科,水利由建设科管辖。建设科组织全县各渠水佬成立水利协会,改“总甲”为“渠长”,各渠管理仍然沿用旧制水规管理。县以下六渠管理体制未变,由于国民政府初期推行保甲制度,河西一些水利事务改由保甲长监管,保甲是国家延伸在乡村社会的权力末梢,通过保甲制的确立和监管水利,达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各河渠设有渠正、渠长,但有部分渠道亦改由保长、甲长兼任。保甲长管水,每渠有1至2人,名义上由渠、坝民众公举,县府委任,实则为各渠大绅把持,渠与渠之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常起水事纠纷。因此,不论保甲长还是渠正、渠长,他们往往与村落(住户)之间有着重要的结构联系,往往是特定村庄的代表。抗日战争后,武威水利开始设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下属的武威工作站代理管理。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随着甘肃省水利林木公司撤销,武威水利仍由武威县建设科管辖。但由于国民党政府行将垮台,地方水利处于停滞状态。《民勤县水利规则》规定,县政府为全县水利主管机构,县政府根据《甘肃省各县水利委员会组织大纲》组织水利委员会,为全县水利参事机关。就民国时期的情况来看,在对传统社会特征的传承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的变化。民国时期,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延伸,对近代河西水利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河西保甲制实行中的流弊和地方势力的抵牾,一方面对水利事务中相沿已久的内容的延续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迫使其产生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另一方面,代表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实行控制的保甲制,与乡村社会自然生成的地方势力的进退予取,也是河西近代水利社会中传承与演变相互交错的原因。
用水制度的继承和调整
这条总则,透射出水利规则其一是在国民政府颁布《水利法》后,对民勤当地水利事业的影响;其二是民勤新的水利规则的制定,仍然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和习惯的影响。民勤县水利规则共七章一百条,较之以往的水利规则更加细致。首先,《民勤县水利规则》“水期水额”一章,基本上承袭了在民勤很有影响的“文公定案”的内容。民勤自清代大规模移民屯垦后,出现了用水管理的章法和相应的工程措施。雍正三年(1725年),镇番首任知县杜振宜始定镇番用水章程;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县江鲲根据杜振宜的章程,因时势之变动而改订“屯坝水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文楠出任知县,针对民勤水利问题的频发,纠纷的繁复,谋图长远,经数年的酝酿勘察,终于制定出一套新的水规方案,将河水分为六牌分浇次序,以牌定时,以时分水,付诸实施,遂被尊为定制,后人称之为“文公定案”。清明节后一日起,至小雪节止,为川水时期;自小雪节后一日起,至清明节止,为湖水时期。川水共分六牌灌溉:即一、春水;二、小红牌;三、大红牌;四、糜牌;五、秋水;六、冬水。规定具体次序和水额,水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