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史论 文广州沙面建筑群的发展足迹与保护梁志钊200730250614 指导教师吴运江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双学位)论文提交日期2010年7月 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摘 要 沙面是广州沙面岛的简称,其位于中国的对岸,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地处白鹅潭北部,与广州大陆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目前是多个国家驻广州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地区。广州市荔湾区六二三路。 沙面岛现在既是一个历史古建筑保护区,也是个广州的城市公园。岛上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主要有领事馆一类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学校一类的文化性建筑,银行、洋行一类的商务办公建筑……沙面的建筑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本课题通过对沙面群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寻求沙面群建筑如何在新建筑的冲击下的发展思路,并结合沙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如何保护沙面群建筑的建议。 关键词 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 保护措施目 录1 前言42 发展追溯43 发展现状53.1沙面群简介53.2规划简介63.3 建筑类型63.3.1拱券廊式建筑63.3.2新古典主义73.3.3折衷主义建筑73.3.4仿哥特式建筑84 对沙面建筑群保护的一些建议84.1从大局着眼,调整沙面功能84.2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沙面的旅游资源84.3协调各部门关系.共同保护利用好沙面94.4将沙面作为“广州近代历史风貌保护区”,加以开发利用9参 考 文 献:9 1 前言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2 发展追溯早期沙面建筑是在1861年沙面租界形成至19世纪末兴建的。这段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实力虽然很强,但是因为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基本都是小型建筑。中期沙面建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建的。这段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实力开始衰弱。虽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建筑材料一般。外墙装饰很少用花岗石,而是用的水刷石。后期沙面建筑是在日军侵华、广州沦陷开始至中国政府收回沙面主权为止兴建的。这段时间英法在沙面兴建的建筑物已经很少,而且建筑质量也大不如从前。 通常来说,早期的沙面建筑多为两层,低矮的建筑隐藏在厚厚的树阴之下,斜斜的坡顶上会伸出烟囱。这样的风格同东南亚其他殖民地的建筑如出一辙。 中期的建筑比较壮观和好看。这个时候沙面出现了不少的银行、洋行、公司。估计暗中都在争高比美。建筑高度通常超过三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沙面大街56号是原英国汇丰银行的所在地,是光滑的古罗马塔司干柱身加上古希腊的爱奥尼克柱头组成的混合柱式,异常华美。这个时期兴建的沙面建筑,几乎所有的坡屋面都铺盖了广州地区传统的陶筒板瓦,也就是俗称的“碌筒瓦”。而英国领事馆、还有基督教堂这些比较重要的建筑上,还铺盖了中国传统的琉璃瓦。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法帝国主义继续衰落。西方国际式建筑风格流行,中国国内正推行“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所以,后期的沙面建筑停止了对古典主义的模仿,转向比较简洁的立面。比如沙面三街的原美国领事馆新馆,外廊方柱粗大,直通上下,犹如现代建筑的窗间墙,虽然还沿用传统的坡屋顶,但是如果你站在建筑面前往上看,坡屋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方盒子”形象,这座早期国际式建筑,发出了沙面近代建筑的尾音,见证了沙面租界建筑的终止。 3 发展现状3.1沙面群简介沙面是广州沙面岛的简称,其位于中国的对岸,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地处白鹅潭北部,与广州大陆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目前是多个国家驻广州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地区。沙面岛现在既是一个历史古建筑保护区,也是个广州的城市公园。岛上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主要有领事馆一类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学校一类的文化性建筑,银行、洋行一类的商务办公建筑……沙面的建筑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