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一世纪《梧桐雨》研究综述.doc
二十一世纪《梧桐雨》研究综述
白朴的《梧桐雨》以荡人心肠的李杨爱情悲剧、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文辞和曲调、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一,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长久以来,很多学者研究它的主题思想、艺术表现手法、意象以及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等,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本文力图对二十一世纪以来《梧桐雨》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优秀作品。
《梧桐雨》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梧桐雨》的文章有100多篇,主要集中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意象、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研究等方面。
一、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
《梧桐雨》因为与《汉宫秋》同为元杂剧四大悲剧,又同为历史剧、爱情剧,所以,经常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崔彩红的《和的比较研究》认为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描写了帝妃的爱情悲剧,都有很强的抒情性,着重描写个人体验到的巨大悲痛。二者的区别是:《梧桐雨》是对个人欲望的反思,对身为皇帝却好色、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唐明皇的批判,认为李杨最后的生离死别是唐明皇个人欲望膨胀的结果;《汉宫秋》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更多的是表现汉元帝的无奈,国家衰弱、文武百官无能,使得汉元帝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忍痛让王昭君去和亲,由身居最高位的皇帝的无奈、不自由推广到普通人,文章从头到尾笼罩着悲愤的气氛。张惠民的《汉宫唐苑秋雨梧桐――也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二者。(1)作者身处的时代:认为二者都是金元易代之际的产物,作者是在借古写今,表达强烈的家国之悲、易代之感以及尖锐的民族矛盾。(2)题材之通:二者都与历史有关,都文辞优美、意境典雅是典型的文人之作,所写的故事既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对其加以改造、创新。如《汉宫秋》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对胡汉的力量对比、昭君的结局、故事情节等方面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特征、表现作者独特思想感情的优秀的杂剧作品。而《梧桐雨》是在白居易的《长恨歌》基础上,吸收优秀词人作品优点创作出典雅意境,《梧桐雨》的名字出于《长恨歌》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其中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悲凉,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断肠,使作品具有显著的抒情特征。(3)二剧都是借叙事、写景抒情。倪惠颖的《悲剧的母题与擅变――从白居易的到白朴的》侧重于对作品悲剧性的探讨与研究。
还有《梧桐雨》和《长生殿》的比较研究,认为《长生殿》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梧桐雨》。姜晓光的《浅谈和的异同》认为二者都是写李杨爱情的历史剧,都表达了国家兴亡之感,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梧桐雨》侧重对荒淫误国的谴责,感慨历史的兴亡,《长生殿》则是对李杨爱情的赞扬,并阐释乐极生悲的道理,认为《长生殿》在《梧桐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虚实结合,结局李杨幻化成神仙,在天上重聚,弱化了戏剧的悲剧氛围。
二、对《梧桐雨》中意象的研究
王敏的《中的“梧桐”意蕴》认为“梧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潜在线索,文章把客观的自然之物与人物的心境、情境巧妙联系起来,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用秋夜梧桐雨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凄惨的处境。秋季本来就是一个万物凋零、萧瑟的季节,再加上雨天天气寒冷使得倍感凄清的主人公更觉人生的凄惨。(2)认为梧桐是一种见证,它见证了李杨爱情的甜蜜以及杨玉环香消玉殒后唐明皇深切的思念。(3)认为梧桐是唐明皇的象征。古人认为凤栖梧桐,如《庄子?秋水篇》中的“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说杨贵妃依附于唐明皇,有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不独立依附于男子的意味。(4)认为“梧桐”是朝政清明的象征,雨打梧桐暗示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涂小丽的《从民俗事象看的俗化倾向》从民俗的角度分析《梧桐雨》,角度新颖,让人眼前一亮。认为虽然《梧桐雨》中曲辞、意境都具有诗化味道,但并不能抹去其中的通俗化成分。“洗儿会”“七夕乞巧”“爱情盟誓”“信物定情”“通奸”等情节模式都具有俗化倾向,是老百姓熟悉的题材、情节,认为作者这样设计与戏曲的受众有关。
张石川的《论中的意象――兼及杂剧意象的特征与功能》认为《梧桐雨》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之作,里面运用大量的传统意象,通过意象的整合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戏剧效果,强调意象的整体作用。运用的意象有“霓裳”“梧桐”等,我们可以从“霓裳”这一意象中解读到亡国之音,是声色误国的象征。因为梧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所以,此处把“梧桐”解读成琴瑟。然后,分析了作为场上之曲的杂剧与诗歌中意象的区别,因为杂剧是说唱文学,有时空的限制,且它以唱词为主,所以,会让各个意象在一个时空出现,注重意象的整合,又因为说唱是表演给观众听所以会反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