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板到村支书,蒋乙嘉的这九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老板到村支书,蒋乙嘉的这九年.doc

从老板到村支书,蒋乙嘉的这九年   “蒋书记马上就回来了。”坐在对面的工作人员话音刚落,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身材中等、略有发福的中年人大步流星地踏进屋,鞋尖儿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一个沉甸甸、鼓囊囊的帆布挎包看起来已经用了很久,满脸朴实的笑容,头发略有些花白。这就是蒋乙嘉―― 一个身家曾经超千万的村支书。   如果不是在来之前有所了解,记者丝毫不能把眼前这个人与“千万富翁”联系在一起。   确实,蒋乙嘉早已经不是“千万富翁”了。早在九年前,他就拿着自己当老板积累下来的1600多万,怀揣着从小为家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梦想,回到了家乡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并且把这笔钱投进了这个“鸟不生蛋”的穷山沟,带领着乡亲们把拱市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年10月,蒋乙嘉在北京参加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时,获得了全国首届脱贫攻坚奋进奖,他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名入选获得该项奖励的基层扶贫干部。   回到“原点”   1997年,蒋乙嘉从部队复员,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从搬运工做起,到后来做小买卖、开洗煤厂、做物流配送,十年的时间,成为拥有上千万资产以及三家企业的大老板。   2006年,蒋乙嘉回到了家乡拱市村。   适逢遂宁地区50年不遇的大旱,拱市村的情况更加恶劣,有的村民为了喝上一口水甚至大打出手。尽管之前知道家乡还很贫穷,但眼前的这些场景还是让蒋乙嘉心里很不是滋味。大量的土地撂荒,村子里的泥巴路一段比一段烂,男女老少们似乎还是他几十年前离开时候的那样,总是盼望着生活条件好一些,却什么也做不了。   从小闻着泥土味儿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感情的蒋乙嘉觉得,自己总该要做点什么。   于是,他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拿着创业全部所得,回到拱市村,给家乡做点实事。   拱市村四面环山,村民去镇子里面赶集只能走一条泥巴路,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外面的姑娘更不愿嫁进来。村民唐相章说:“路不好,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运不出去换不来钱,只能受穷。”于是,蒋乙嘉先后拿出200多万,带领着乡亲们修建了一条长2600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通户公路。   常年干旱缺水也是拱市村的“穷根”之一。蒋乙嘉又带着村民新建了堰塘、水井、蓄水池,并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小农水”改造。   从2007年回到拱市村,九年时间过去,蒋乙嘉先后投进去的1600多万元积蓄变成了村里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以及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2013年,拱市村全体党员推举蒋乙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农民出身,好不容易当上人人都羡慕的大老板,这下子,蒋乙嘉回到了“原点”,又成了农民。   “想得到”与“想不到”   身份角色的转变,蒋乙嘉有太多的“想得到”与“想不到”。   当老板,蒋乙嘉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尽管之前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也没有想到,回到村里遇到的问题,比当老板难多了。   修路本来是好事,蒋乙嘉没有想到,“这家埋怨占了自家的地,那家又说损坏了地里的菜,都跑到我面前闹着要补偿。”但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路总不能修到一半就撩开手,等老百姓知道这条路是有好处的,他们自然就能理解了。”   “理解”,是蒋乙嘉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他尝试着去理解乡亲们,乡亲们也对他慢慢地从质疑到理解信任。   通了公路有了水,山上撂荒能变“银行”,山下撂荒可变“粮仓”。在2007年,拱市村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到了2011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5600余元,早早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这个时候,拱市村才算是彻底变了个模样。村民们心中的怀疑消失了,曾经向蒋乙嘉要钱的村民也不好意思地把钱退了回去,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了拱市村。在外面当石匠的村民唐云才主动回家搞起了养殖业,年近30的儿子也顺利娶到了媳妇。“2006年,我们一家5口一年收入才一万多,回家干几年就达到了八九万。”   2009年,蒋乙嘉又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决定:为村里建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为了这个活动中心,还说服妻子卖掉了北京和长春的两套房子。   仅仅改变眼前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够,真正让村民荷包鼓起来,才是重中之重。2013年开始,蒋乙嘉又自掏腰包请农技专家到村里实地论证,搞新村建设规划,确立了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思路:山上发展核桃、仙桃、柑柚等果树,稻田里进行养鱼、养蟹试验,引种高品质莲藕,逐渐以绿色品牌形成高、中、低端水产品规模养殖。   几年下来,蒋乙嘉的所有积蓄差不多都投了出去。虽然钱花光了,但拱市村的变化却真真切切。前村后店的村民们一波又一波地赶来参观,还请求蒋乙嘉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让自己的村子也像拱市村一样变个模样。   仍然是创业者   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