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焦环保:新闻敏感与责任担当.doc
聚焦环保:新闻敏感与责任担当
记者对接:
雾霾对华北黄淮多次来袭,浑浊的空气弥漫大地。在这样烦人的环境里,本刊记者不能不想到很早就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为保护环境一次次发出呼吁的媒体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先生,听他倾吐作为环保志愿者的感言。
庄电一:
关心生态和环保,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质量、甚至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寿命。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的今天,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忽视环保问题,就应该利用自己工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改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生态环保问题,并无数次地为此鼓与呼。在我采写的数千篇稿件中,生态环保方面的稿件占有很大比重,总数约有五百篇左右。有些稿件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国家调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不变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在我30多年采写的稿件中,既有对生态建设成就客观、及时的报道,也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尖锐批评;既有对爱护绿色、珍惜绿色的呼唤,又有对国家调整生态建设政策、方向的建议。
从当记者之初,我就关注生态环保问题了。随着对生态环保问题认识的加深,我采写稿件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对“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就,我多次做过报道;对荒漠变绿洲的成功实践,我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对湿地保护中的问题,我如实做出披露;对沙漠化的威胁,我及时向社会发出警告。
采访这方面题材,常常要到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地区去,但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记得20多年前,听说毛乌素沙漠边缘有个生态专业户,我就驱车200多公里赶去采访。沙丘挡路,汽车开不进去,我便步行前往。那次采访,我在通讯《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中,介绍了冒贤一家在沙海中艰苦创业、把原来的一棵树变成一片林(此地原来就叫“一棵树”)的生态奇迹,这篇在全国较早地写沙产业的通讯,在《光明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刊登,引起各界关注。后来,冒贤生病去世,他爱人白春兰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在沙海中植树治沙。胡锦涛同志曾专程前去看望,称赞白春兰是“绿化英雄”“治沙模范”。此后,我又写出消息《白春兰扎根沙海20年创造生态奇迹》,再次在《光明日报》的突出位置刊登。白春兰后来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和全国十大女杰,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在深入采访中,我了解到,冒贤因车祸去世的哥哥冒广曾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冒贤的弟弟冒辉继承冒广、冒贤两个哥哥的未竟事业,辞去官职在荒滩上搞绿化。我敏感地发现:这是个好题材!于是我饱蘸激情,写出了独家新闻《三兄弟的绿化接力》,为那些给大地增添绿色的人们唱了一支颂歌。
记者对接:
由于庄电一的勤于思考、采访深入,抓到的多是独家新闻。这些报道,区别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很有深度。他在采写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稿件时,消息、通讯、评论交错使用,既灵活多样,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其中有些具有超前的目光。
庄电一:
前些年,沙尘暴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频频发生,我一直密切关注并先后写出几十篇有影响的报道。几乎每一次大的沙尘暴来临,我都要及时报道,有时还要写出述评性的文章。为了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觉醒,我尽量避免就事论事,不满足以往的肤浅报道,而是将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与林业建设结合起来。为了唤起人们爱惜家园、珍惜环境的意识,我既写消息、通讯,又写评论,相继发表了《请记住沙尘暴的警告》《沙尘暴的记忆》《滥挖甘草事件》《甘草濒危,沙暴频来》《沙尘暴钟情宁夏?》《沙尘暴警示:人类不能自己毁灭自己》《沙尘暴告诉我们什么》《沙尘暴把该说的都说了》《沙尘暴向人类发出警告:塞上明珠还能存在多久?》等许多有影响的报道和文章,在这些稿件中,我将目光聚焦于沙尘暴与“乱采滥挖”的关系,聚焦于沙尘暴与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深刻揭示沙尘暴的成因、揭示人类不珍惜环境的危害,将沙尘暴的发生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进而唤起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记者对接:
庄电一先生的稿件,充分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他在十几年里持续关注一个小荒村并写出大量报道,更是在全国传为佳话。他将一个小荒村的变迁作为麻雀来解剖,揭示了其中的警示意义。
庄电一:
1998年,我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采访。听说有个名叫黎明村的小村庄被风沙逼得四处搬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肢解成了4片居民区,觉得这个事例很典型,也很具有警示意义,便从县城驱车70多公里前去采访,我写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通讯《被风沙逼得四分五散的村庄》和《风沙吞噬了黎明村》。两年后,我二访黎明村,采访那个只剩下两户人家的村庄,写出了更深入的报道《是谁毁了我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