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企业兴孝值得提倡
楚天都市报日前报道,威海双举海参专卖店,年盈利不足百万元,自2008年以来,店主李双举每年拿出十几万元,连续6年请员工的父母到韩国、华东五市、张家界、台湾等几十个地方旅游。李双举还年年都给员工的父母发红包,尽孝花费占营业额两成。开店十几年无一人离职。
从2007年春节,李双举就请全体员工的父母吃团圆饭,并给每位老人春节及生日“红包”4000元;但是李双举发现,有的老人舍不得花这份钱,都攒了下来。“父母不舍得花,孝心就离最终兑现还差了一步,这咋行?”于是从2008年开始,李双举就组织员工的父母出去旅游。
李双举为什么想得那么细,做得那么好?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没有一句华而不实的冠冕堂皇,只是谈到常常追问自己:“你会感到渴吗?你会感到饿吗?你会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吗?你的父母会‘望子成龙’吗?”,通过这些追问,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觉得会,那么我的员工也觉得会。”
李双举为什么永远在扪心自问——设身处地的怀想,难得的仁慈与悲悯。而悲悯又缘何而生?因为他从小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他们兄弟姊妹拉扯大不容易。就仅仅因为深感母亲的“不容易”,所以他推己及人了,所以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这是何等的情怀与境界?
孝道可以家风传承,却难得在企业践行提倡。而李双举的悲悯情怀以孝亲行为在员工之中发酵,当是孝道家风在企业弘扬的首创。它把人们联袂到一幕妈妈为老人洗脚,孩子也为妈妈洗脚的温馨里,这则最被称道的公益广告之所以久播不衰,就在于它的感染力独一无二。李双举的企业孝亲是充满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它特立独行地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公益广告,值得企业学习,值得社会提倡,值得人们景仰。
企业文化有多少是项庄舞剑的作秀?又有多少是聚财敛财的妙招?而悲悯满怀的李双举,呈现给我们的是小企业卓尔不群的非凡手笔与文化。
不要误读了北大的“中国学”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启动仪式5日举行,燕京学堂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5月6日《南方都市报》)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将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的新闻,引发了国内网友的极大关注,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实有质疑也很正常,毕竟“中国学”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让人觉得陌生而难以理解,而以“中国”为学又多少给人一种太过笼统,大而无当的感觉。但是在笔者看来,对“中国学”硕士的设立可以质疑,可以争论,但应该避免误读,尤其是要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误读。
“中国学”是个什么学?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它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传统国学,比如其中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等课程的设置,基本都属于传统国学的内容。但是“中国学”又不仅仅限于传统国学,因为它还开设有“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经济与管理”等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大学的“中国学”,是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体现了其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特点。
但是这种学科设置上的“融会古今”和“学贯中西”,并不是简单的生拉硬凑,也不会显得不土不洋,因为不管是从单纯的传统国学的教育上来看,还是从国际化文化人才的培养上来看,我们以前做得都远远不够。比如国学曾经在国内热过一阵子,但多数都是一些私人教育机构或者是家长的自发行为,所学的内容也无非就是穿上五花八门的传统汉服听听古诗文讲解,朗诵一些传统的国学经典,说到底接触的都是些国学的皮毛和入门的东西而已。
但是“中国学”硕士的设立,相比于民间的“国学热”显然要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而把传统国学和现代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关系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授课,目的就是以跨学科教学和国际化视野来培养既了解传统国学,同时又懂得现代经济、社会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的现代化人才。正如燕京学堂有关负责人所表示的那样,他们的目的就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
而从“中国学”硕士的招生计划中也可以窥见其“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首次招生的100名学生中,65%将来自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一流高校,35%来自中国大陆顶尖高校。可以预见,这些“国际化”学生毕业以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解中国然后传播中国;立足中国然后贡献世界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理应对其多点肯定与鼓励,或者至少是“以观后效”,而不是简单的质疑和否定
国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意”
在当今国学热潮下,许许多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班里,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穿汉服、学经典……
对此“国学热”文化现象该如何看待?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我们原来把国学一脚踩到底,后来又把国学捧上天,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中国现在有一种最可怕现象,就是一种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