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分解.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 目的:掌握钢的热处理基本知识,以便在设计机器零件时能提出合理的热处理技术要求,并能选用相应的热处理方法。 要求: 掌握有关热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规律。 能配合使用冷却曲线和C曲线,判断不同温度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其特点和性能。 掌握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的目的和应用,能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选择合理的热处理方法。 重点: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目的及应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渗碳和氮化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相变机理,只需一般了解。 钢的热处理:在固态下,把钢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预定的冷却速度冷却,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基础:固态下发生相变(同素异构转变) 热处理的分类: 热处理的用途和作用: 加工制造过程的中间工序——预备热处理: 改善工艺性能,为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常用热处理方法:退火、正火 使零件性能达到规定技术指标的最终工序——最终热处理:改善机械性能 常用热处理方法:淬火+回火、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 §6-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以共析钢为例 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稍高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转变过程伴随着Fe、C原子的扩散,属于扩散型相变。 一、奥氏体的形成 共析钢加热到Ac1或Ac1以上时,将转变为奥氏体。通过形核、核长大过程实现。 1、奥氏体的形核 在F和Fe3C相界和P晶界上形核,相界和晶界处原子排列紊乱、晶体缺陷(空位、位错)密度高,能量高,原子易扩散。 2、奥氏体长大 奥氏体晶核向F和Fe3C两侧逐渐长大,直至F全部转变为A。 3、残余渗碳体溶解 随着时间延长,残余Fe3C不断溶入A中,直至全部消除。 4、奥氏体均匀化 A中C浓度不均匀,延长保温时间,通过C扩散,使A的含碳量均匀化。 二、影响P→A转变的因素 1、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提高,C原子的扩散能力提高,加速A的形成。 2、钢的成分 含碳量高,则Fe3C的含量大,F和Fe3C相界面积大,扩散系数高,A形核率和长大速度提高,A形成速度随之提高。 合金元素含量大,合金元素在转变过程中需均匀化,使A形成速度下降。 3、原始组织 晶粒细化,晶界面积增大,晶格畸变严重,能量高,稳定性下降,A形核率和长大速度提高,A形成速度随之提高。 4、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提高,所需过热度大,则A形成温度提高,A形成速度随之提高。 三、奥氏体晶粒大小——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P刚刚全部转变为A时的A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A晶粒的大小,直接影响钢的性能 本质晶粒度: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930℃×3~8h)A晶粒长大倾向的高低。 曲线1——本质粗晶粒钢;曲线2——本质细晶粒钢。 结构钢的A的晶粒度分为8级:1级粗,8级细。晶粒度为1~4级——本质粗晶粒钢;晶粒度为5~8级——本质细晶粒钢,但在950~1000℃以上时,晶粒显著增大。 本质细晶粒钢:用Al脱氧,镇静钢。 本质粗晶粒钢:用Mn、Si脱氧,沸腾钢。 需经热处理的工件一般都要采用本质细晶粒钢。 四、奥氏体的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1、A的长大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 A长大可以使晶界面积减少,从而使能量减低,稳定性提高。 2、影响A长大的因素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则A晶粒粗大。 A中含碳量 A中含碳量大,则A长大倾向大。 组织: A晶界上存在未溶的残余Fe3C可阻碍A晶粒长大。 合金元素: Mn、P促进A晶粒长大,其它元素阻碍A晶粒长大。 为防止A晶粒长大,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的控制A晶粒长大方法:1)快速加热;2)反复奥氏体化。 §6-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以共析钢为例 一、冷却方式 1、连续冷却: 把奥氏体化的钢置于某种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 2、等温冷却: 把奥氏体化的钢快速冷却到Ar1以下某一温度,保持恒温,使奥氏体发生组织转变,待转变结束后连续冷却到室温。 二、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C曲线、TTT图) 1、TTT图的建立 通过实验方法做出在各种过冷度下,过冷A向其它组织转变的转变量与恒温保温时间的关系曲线。 经加热A化后迅速冷却到A1以下不同温度(t1>t2>t3>t4>t5……),在不同温度下恒温;每经过一定时间取出一个试样淬入水中,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之前的转变产物不发生转变,测出转变相对量。测出各不同等温温度下过冷A转变量与保温时间的关系,做出转变动力学曲线。 将转变转变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标记到转变温度—时间为坐标的图上,连接各转变开始点和终止点,便可得到C曲线。 2、TTT图分析 孕育期:在各不同温度下过冷A发生转变所需的准备时间。 线: Ar1——A、P平衡共存温度 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