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山病患者与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在CT上的形态学差异.pdf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年第
24
卷第
1
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
2014
,
Vol.24
,
No.1
临床论著
平山病患者与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
在
CT
上的形态学差异
唐 冲
,
孙 宇
,
潘胜发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100191
北京市
)
【
摘要
】
目的
:
研究平山病患者和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在
CT
上的形态学差异
,
提出平山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
方法
:
选择
2006
年
10
月
~2012
年
1
月我院骨科诊治的平山病患者
32
例作为病例组
,
均为男性
,
年龄
16~37
岁
,
平均
19.4±4.1
岁
;
发病年龄
14~27
岁
,
平均
16.8±2.5
岁
;
病程
1~120
个月
,
平均
31.7±23.7
个月
。
选取同期因
急性颈痛于我院急诊就诊且颈椎
CT
正常的
32
例患者为对照组
,
亦均为男性
,
年龄
12~26
岁
,
平均
19.1±4.3
岁
。
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
P>0.05
)。
在
GE PACS
系统上选取两组患者通过
C3~C7
横突孔中心的颈椎
CT
冠
状截面图片
,
分别测量各节段左右两侧如下指标
:
①
钩突基底宽
,
椎体上缘的延长线上钩突内外侧缘的间距
;
②
钩突高
,
钩突尖至椎体上缘延长线的垂直距离
;
③
钩突间距
,
双侧钩突尖间的直线距离
;
④
钩突倾角
,
钩突与
椎体上缘的夹角
;
⑤
下终板倾角
,
被测量椎体下终板与同一椎体侧边的夹角
。
结果
:
平山病患者
C3~C7
同一节
段左右两侧的钩突基底宽
、
钩突高
、
钩突间距
、
钩突倾角
、
下终板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05
)。
平山病患者
C3~C7
之间的钩突高及钩突间距有显著性差异
(
P<0.05
),
其中钩突高
C6
最高
、
C4
最低
,
其递减规律为
C6>C5>
C7>C3>C4
,
同时钩突间距则表现为
C3~C7
逐渐增宽
;
钩突基底宽
、
钩突倾角
、
上椎体下终板倾角
(
除
C3
外
)
在
C3~C7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05
)。
两组取左右两侧均值为相应节段的钩突基底宽
、
钩突高
,
并计算左右两侧
钩突倾角总和
、
下终板倾角总和及相应节段的倾角总和之差
(
即钩突倾角总和 下终板倾角总和
),
再计算均值
及标准差
。
平山病患者
C3~C7
的钩突基底宽
、
钩突间距以及钩突倾角总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0.05
),
而同一节段钩突高度和上位椎体下终板倾角总和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
P<0.05
),
且倾角总和之差均显著
大于对照组
(
P<0.05
)。
结论
:
平山病患者可能存在钩椎关节发育异常
,
表现为钩突的相关指标发育不平衡
,
同时
具有较矮的钩突以及较小的下终板倾角
,
继而引发的颈椎不稳定在平山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
【
关键词
】
平山病
;
钩椎关节
;
钩突
;
发病机制
doi
:
10.3969/j.issn.1004 406X.2014.01.03
中图分类号
:
R681.5
,
R746.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406X
(
2014
)
01 0013 07
The CT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of luscka joint between Hirayama disease patients and non -
Hirayama disease patients/TANG Chong, SUN Yu, PAN Shengfa//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2014, 24(1): 13-19
【
Abstract
】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of luscka joints between Hirayama disease
patients and non Hirayama disease patients on CT scan and to provide a new possible mechanism of
Hirayama disease. Methods: 32 patients(all 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19.4±4.1(range 16 37 years) and with
Hirayama diseas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银川分中心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四调)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陕西西安市长安城乡建设开发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pdf VIP
- 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docx VIP
- 中学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 运筹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章节测验答案.pdf
-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doc VIP
- 金丽衢十二校2024学年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中医骨伤科学》课件—— 肘关节脱位.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