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 就业心理调适与权益保护
你的压力在哪里?
对社会和职场的恐惧
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不确定的焦虑
求职不顺利的挫败感
对自己的盲目自信
缺乏人职信息导致的盲从
不平衡和嫉妒驱使的攀比
和家人意见不一致导致的纠结
…….
4.自我认知和定位
自己长相、健康状况等自身条件不佳
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茫和不确定
其他:
5.职业预期
对未来工作薪水的期待
对工作起点要求的高低
其他:
6.就业能力
没有工作经验或经验不足
对自我独立工作的自信心
其他:
1.社会环境
面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竞争
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岗位有限
其他:
2.家庭影响
父母家人的期待
家庭的社会资源和经济状况不佳
其他:
3.学校和专业影响
对专业对口的期待
学校或专业竞争力不强
其他:
压力评估
压力的存在凸显了心理管理的重要性!
应对求职期间各种挑战
扩展就业选择疆界
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生涯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很难“一步到位”,那么可以“先就业后择业”,然后慢慢修订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出现以下心理误区。
好的工作标准:“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事少离家近。”,可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具备好工作标准的多重属性,无所谓好工作不好工作,坚守自己职业梦想,保持身心健康即可。
1.落脚心理-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懂得自己价值的学生
2.“一步到位”心理问题
过于挑剔,错过最佳时机
标准太高,缺乏决策弹性
3.“虚荣”心理
4.“学点东西就好”心理
切忌:强调获得而不是给予
仅想学习技术而不想培养素质
5.“赶时髦”心理
此一时彼一时,职业生涯路漫漫,切忌只顾眼前!
6.盲目自信心理
自我期望值过高
过多的物质要求
1.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
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
了解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动态和标准
求职择业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骥,
而是按社会选择优胜劣汰。
2.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2)避免从众心理
(3)避免理想主义
(4)克服依赖心理
3.正确认识社会,寻找切合实际的位置
4.正确对待挫折
在心理上和躯体上的放松方法,常常用肌肉松弛训练和 意念放松训练来练习。可以帮助消除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
放松方法:
深呼吸式放松 肌肉放松 冥想式放松
松弛训练法
从实践中培养几下几点:
1.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关心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察觉能力
2.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对于目标充满信息
3.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做好挫折管理
就业权益保护—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1.招聘职位名不符实
不要被职位名称的光彩迷惑,比如“经理助理”、“市场总监”等等,要先弄清楚公司的真正规模,职位工作的实际内容。
2.以招聘为名,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张先生、李先生、刘先生都去应聘一广告公司的文案创作。负责人在面试后又要求笔试。笔试时先是一些有关广告行业的基础知识及一些智商测试题,然后是按要求为某项活动创作一个方案。负责人说:“我们只招一名,待我们研究后再做通知。”而事实上,三人并无一人被录用。他们的文案却理所当然地被公司拿走了。
3.借招聘回宣传企业形象,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头攒动的人才招聘会不仅给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相互接触的场所,也为企业展示形象提供了绝佳机会。有的用人单位为打响企业知名度或出于其他目的,大张旗鼓地打广告、发消息,宣传要以若干年薪、可观待遇招聘“副经理一名”,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骛。可能也会煞有介事地组织几场面试或评选,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或者就任的副经理根本就是早已内定了的,这样的招聘活动纯属炒作。
4.高薪诱惑
同一公司长年累月在报章刊登广告,仿佛永远请不到合适的员工。请注意这可能是某些公司为测试市场动态、人才资源流动情况的一种招数。
保证年薪在多少之上的字眼,通常出现在一提成为主要收入的行业。最后是否能实现,需视你的表现几能力。
附加“急聘”、“大量求聘”字眼,表面求贤若渴,实则超员招聘,短期内在择优汰劣,白白“剥削”试用期劳力。
设置陷阱的骗子为非法的职业介绍所和皮包公司。他们往往是在公共汽车站、火车站、人才市场、人行天桥、公共电话亭、甚至是公共厕所张贴招工启事。启事的内容往往很简单,然后留有一个固定电话号码或者用储蓄卡办理的手机号码。更大胆的骗子则直接走上街头巷尾、进入10元店,以老乡的身份给人“介绍”工作。当求职者吃上诱饵后,陷阱就出现了。这些陷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陷阱一:
打着职业介绍所的牌子骗财务。非法职业介绍所确实给你“推荐”了一家公司,并且求职者也拿到用人单位的联系电话,电话打过去,用人单位也很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