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胸脘痞悶,夜不能寐.ppt
名师垂教
心中烦乱,胸脘痞闷,夜不能寐
病 案
吕xx女58岁 于1989年来诊。
该患形瘦骨立,面容憔悴,神情苦闷,眼睑发黑,时作太息。诊其脉象弦细而数,视其舌红苔黄厚腻。自言病已3年余,心中经常烦乱懊侬,胸胁胀闷,脘部痞塞,上下不通,食少不饥,夜不能寐,心悸不安,精神日见疲惫,形体逐渐消瘦。
曾屡经医治,所用药物大抵为补益安神镇静之品,如中成药之天王补心丹、琥珀安神丸、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西药用谷维素、维生素及安定等。又曾住院治疗二、三个月,按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此患视其形体、面容酷似虚证,而其脉形舌象则为实证无疑。观其时作太息,知其胸中必有郁结不疏之气,抑郁难言之情。因试言之日:你的病证,从表面看似乎为虚,而其实质则是因气滞不疏所致。而造成气滞的原因,则多半由于心中郁闷,所愿不遂而成。你的夜不能寐,屡用安神镇静之剂而不效,是因为此类药物大抵皆系补益收摄重镇之药,对于因阴血不足,心气浮越,神不守舍而致之失眠,确属对证。而你的病全由一个“郁”字而成。”
郁本当疏之开之,而误施上药,转致越补越滞而不行,愈镇愈塞而不通,所以不唯无效,而反觉心胸烦热加重,脘中痞塞更甚,夜间难于入睡。以致胸中烦乱而欲哭,心中无路而欲行。唯觉太息一声而少舒,痛哭一场而略快,倾诉一番而稍畅。
当我谈到这里时,患者颇为动容,激动地说:“大夫,你的话说到了我的心里,你算把我的病看透了,我相信在你的手里一定能治好我的病”。我说:“好!你的病,一半由我用药来解决,一半要由你自己去解决,那就是你要心胸开阔,情志豁达,解开你心中长期郁结着的那个疙瘩。如果能这样的话,我相信你的病一定能够治好。
此证虚实夹杂,乃由实而致虚。故在治疗上,应该先治其实,以理气开郁,化痰清热为主。当郁疏气畅,痰化热清之后,再以补心脾,益气血,定神志等药继之以理其虚。
为共疏方:
香附25g
苍术20g
川芍10g
陈皮15g
半夏20 g
茯苓15g
甘草10g
水煎3次,1日服
竹茹5g
枳实15g
莱菔子20g
石菖蒲15g
郁金15g
桅子15g
胆草15g
3剂后,患者面带喜色而来。言服药后,胸脘痞闷略舒,腹中气转而行,心中烦热大减,一剂药比一剂药见效。三年来,心胸从未有如现在这样舒畅过。
药、情并治,已见初效。多年之疾,非旦夕可除。又予3剂,上述诸症明显好转,舌苔渐化,黄色已退,饮食增加,睡眠好转但仍不实。知其痰气渐化,热邪已清。仍当以理气化痰为主,佐以养心宁神之品,为疏方:
陈皮15g 半夏25g 茯苓20g
甘草10g 竹茹5g 枳实15g
生百合30g 夜交藤20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5g,
水煎服。
3剂后,每夜已能睡3~5小时,但仍多梦。又于前方中加龙骨25g、牡砺25g。又3剂后,患者讲,几年来,从未有如近几日睡的香甜。
患者前后计服药12剂,心中烦乱,胸脘痞塞,夜不能寐诸症大见好转,饮食增加,心绪也平静下来。但全身疲乏,四肢无力,心中悸动等症却较明显。知其为郁结渐开,实证渐去,虚证渐显,疏方: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甘草10g 半夏15g 陈皮15g 当归15g 白芍15g 川芎10g
龙眼肉15g 枣仁15g 远志10g 生百合30g 木香5g 莱菔子15g
水煎服。
3剂后,虚乏渐缓,诸症向愈。用归脾丸、逍遥丸间服以善后。并嘱其必须畅达情志,开阔胸襟,则此病可除,而否则难免前功尽弃。
问题1
患者之主症是夜不能寐,老师怎么考虑到用理气开郁,化痰清热法?
名师解答
因为患者之不寐是由于情志不舒,气郁而生痰,痰气内郁久而化热,痰热内扰心神而致,不寐是果(标),气滞痰郁化热是因(本)。“治病必求其本”,所以采用理气化痰,疏郁清热法。
当然,对本病的认识,应全面考虑。患病己3年有余,曾屡用养心安神镇静之药而无效,且反增痞闷、烦热之症,说明此证并非因于阴血不足,神不守舍,而应考虑为由于邪实内扰,心神不宁致。
其次,从患者之症情来看,虽有虚赢不足之象,但胸脘痞闷,心中烦乱,显系痰气内郁。且其自觉但以太息一声为畅,更后气郁之明征。
再次,从其舌、脉看,俱属有余之象。其舌苔黄厚而腻,是为痰湿化热之征,而脉之弦细数,又为气郁化热,阴血不足之象。即为气滞生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