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閃電監測定位系統技術條件規范(征求意見稿)-中國氣象局.doc
目 次
前 言 II
引 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技术要求 2
4.1 可靠性 2
4.2 可维修性 2
4.3 材料 3
4.4 设计 3
5.技术指标 3
5.1 探测和定位 3
5.2 数据传输 5
5.3 软件和产品 5
5.4 环境适应性 6
6 质量保障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闪电定位系统数据格式说明 8
A.1 子站状态信息的二进制数据 8
A.2 子站回击的二进制数据 9
A.3 定位数据格式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闪电定位系统技术性能测试方法 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大气电场仪主要性能指标 12
C.1 大气电场仪功能 12
C.2 大气电场仪的应用 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闪电特征统计月报表 13
附录E(资料性附录)闪电特征统计年报表 14
前 言
闪电监测是一种新的气象现代化观测手段,全国闪电监测网在气象部门的建设能够改变人工目测雷电的落后状况,更有实用价值的是闪电定位系统在气象台站和其它行业的推广,可以提供雷电预报和警报的多种服务,并为防雷减灾标准设计、规范制定以及防雷工程的有效性检验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航空、航天、电力、通讯、军事、工业、水文、农业等部门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定的服务和保障。
根据气象综合探测业务规范化对闪电定位系统研制、开发和建设的要求,在充分总结国内外雷电探测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深入调研闪电探测资料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参照《闪电定位仪功能规格需求书》和国内外各项产品技术指标编制了本标准。标准编制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讨论和修改,最后经中国气象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共分6个章节和5个附录,附录A、B、C、D、E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青、赵均壮、张义军、何平、祝宝友、朱小燕。
引 言
我国气象综合探测业务的完善,需要加强闪电定位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建设,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为闪电定位系统开发研制、设计生产和验收评估提出基本依据。
闪电定位系统的种类较多。低频-甚低频(VLF-LF)频段电磁脉冲类型闪电探测和定位系统以及甚高频(VHF)频段电磁脉冲类型闪电探测和定位系统,是目前在地基闪电定位技术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雷电定位设备。随着闪电定位技术、数据采集等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探测性能更加完善的闪电探测设备适合闪电监测科研和业务的需求。因此,对闪电探测性能和应用软件产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补充或修改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至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以供修订时参考。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技术条件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Detection and Location System
1.范围
本标准的技术条件分为以监测地闪活动为主的VLF-LF)闪电定位系统和以监测云闪活动为主的VHF)闪电定系统。中国气象局要求统一布网建设的观测业务闪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624.1-1998电磁兼容 综述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GB/T 3187-1994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B 5080.1-1986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MDF一般采用一对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放置的正交环磁场天线,与垂直放置的电场天线组合测量出闪电发生的方位角。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探测子站测量的闪电方位角进行交汇,来确定闪电发生点的平面位置。方位交汇法的定位精度主要取决于各测站的测向误差,探测的距离越远,定位误差越大。为使定位误差降到最小,定位系统必须进行闪电位置计算的优化处理。
3.4时间差法 TOA: Time of Arrival
通过测量闪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信号的时间差进行雷电定位的技术方法。TOA采用闪电甚低频段电磁脉冲到达不同地点测站的时间差进行闪电定位。每个探测子站测定闪电电磁脉冲到达该站的绝对时间。两个测站之间的时间差,构成一条双曲线,另外两个测站的时间差,构成另外一条双曲线,两条双曲线的交点即是闪电回击的位置。由于双曲线的双解性,一个TOA法的闪电定位系统通常包括四个或以上的探测子站,以保证定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