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jp详解.pptx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足口病 湖南中医附一院儿科 蒋屏 概 述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其以三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以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为特征,重症可见脑炎,脑膜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    发病情况: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小儿居多。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预后: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的病原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由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人肠道病毒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一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中包括埃可病毒(31个血清型)、柯萨奇病毒A组(23个血清型)和B组(5个血清型),还包括3个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型和人肠道病毒68-71型。 Courtesy of Linda M. Stannard,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A.h ~30nm 二十面体对称 无包膜 人肠道病毒的毒粒结构 人肠道病毒发现的历史 脊髓灰质炎病毒:1909年首次鉴定出该病毒,1949年,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增殖病毒,为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柯萨奇病毒:1948年在美国纽约Coxsackie镇,将两名麻痹患儿的标本接种至乳鼠体内,分离出来的一组病毒定名为柯萨奇病毒。根据它们在乳鼠上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在细胞培养上的能力,分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 埃可病毒:1951年在一名无症状的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在细胞培养上可以造成致细胞病变,但对乳鼠和灵长类动物不致病。 新肠道病毒:随后新发现的病毒被按照序号命名(69~71),最近,已经命名至102型 手足口病的常见致病病原 多种肠道病毒都可引起HFMD,主要为: 柯萨奇病毒A组的4~7、9、10、16型 B组的1~3、5型 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 肠道病毒71型 最常见的为CV-A16和EV71 肠道病毒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无包膜,乙醚、75%酒精、表面活性剂等均不能将其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或56℃ 30min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持感染性 病毒RNA有感染性。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密切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流行间歇和非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 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 患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感染后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一、普通病例   1.病史 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5岁以下小儿多见。   2.潜伏期 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临床表现 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小豆粒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