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pdfVIP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pdf

第25卷 第5期 2005年 9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25 No.5 Sep. 2005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金 少萍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扎 染古称绞缬 ,是我 国历 史悠久的 纺织 染色工 艺之一 。如今保存 在云 南大理 白族中的扎 染,是 中国传统 绞缬工艺文化的重要代 表 ,是 一份值得我们 珍视和承继 的宝贵 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文探 讨 了旅 游业背蒂 下,扎 染工 艺文化的传承 、保 护及 开发。 关键 词:白族 ;扎 染 ;旅 游业 ;互动 发展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 号 :K892.24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3X(2005)05—0049—04 一 、 白族扎染—— 中国绞缬工艺文化的活化石 1.绞缬—— 中国古老的染色工艺。绞缬 ,又称 扎染,这种染色工艺早在秦汉时代已在中原大地出 现 ,隋唐时代是其 发展 的鼎盛时期 ,扎花工艺、染色 技术 、染料的制作、流传的地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对扎染工艺 、植物染料 的种植和制作、染色技法都有相关的记载。元代的史 学家胡三省 曾在《资治通鉴音注》中对扎染工艺作了 如下简述:“缬 ,撮采以线结之 ,而后染色 ;既染则解 其 结 ,凡结处 皆原色 ,余则人染 矣。其色斑斓谓之 缬”。E1](P291)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十六国时西 凉的墓葬中,发现了最早的绞缬红绢。在该地唐墓中 出土的绞缬菱花纹绢 ,缚结时的缝线还没有拆去 ,当 时折迭缝缀的方法依稀可辨。[2 从隋墓 中舞俑 的着 装上 ,可以看出绞缬“鹿胎”纹—— 一种以色为底、以 白点为花的单色和多色绞缬纹样 。口 宋代 以后 ,由于 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朝廷的染缬禁令, 古老的绞缬工艺在中原地 区逐渐蜕化 ,以至消失了。 2.白族扎染与 中原汉族地 区扎 染工 艺文化的 比较 。扎染是周城 白族祖传 的手工艺 ,早在 民国时 期,喜洲和周城一带,家庭扎染作坊遍布,成为扎染 生产的大本营。喜洲16村的白族名称中有不少与织 染 文化 有关 ,并沿 袭至今 ,如染衣 巷 ,白语意 为“绍 绩”,是古代喜洲绩麻纺织的巷道,后世多染业户,所 以有染衣巷之称。[4 周城村 自种土靛,染布成本低, 活路精细 ,曾一度冲击 了喜洲的染布业 ,成为闻名遐 迩的织染村 。全村经营染布的竟达300多户 ,村民自 织、自扎、自染、自销 ,藉以维持生计。并出现 了一些 著名 的染布作坊和商号 。[s] 白族扎染基本上沿袭 了中原地区古代绞缬工艺 的传统技术 ,植物染料、手工扎 花,这是扎染工艺的 根本 ,以下试对两者间的承继性和相似性进行 比较 。 扎花技法 :扎花是纯手工操作 ,工具是缝衣针和 线。扎花的基本技法也大 同小异 ,扎、缀 、缝、捆等都 是古今通用 的一些基本方法。其 目的都是为了通过 这些技法,在浸染时使得染液难以渗透到紧紧缝扎 的部分。从而,其缝扎部分的花与未缝扎的底,呈现 出鲜明的两种颜色 。 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作 :植物染料既有 自然生 长的植物染料 ,也有人工栽培的植物染料。在人工栽 培的植物染料中,最常见 的是蓼蓝。蓼蓝也是云南少 数民族中普遍种植的植物染料,其种植、制作自古一 脉相承。大理白族传统的制靛方法与古代文献《齐民 要术 》和《天工开物 》所记载的 中原汉族的制靛方法 基本相同。_6 染色技法:扎染是一种特殊的染色工艺,在染色 工艺 中的学术用语就是“防染法”。在浸染前先在白 布上印上花纹图样 ,然后用 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 或折皱缝紧,呈“疙瘩”状 。采用冷染的方法,经反复 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岳 蓝底或青底 白花 ,清新 素雅 ,韵味独特 。另外,套染技 术的运用以及利用盐、碱等原料作为媒染剂等方面 , 收稿 日期 :2004—1O一25 作者简介:金少萍(1 957一),女 ,云南省大理市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 究员,主要研究文化 人类 学。 49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 学版) 两者也大致相似。 扎染的纹样图案 :唐朝时期 中原地 区较为流行 的如“鱼子缬”(小 圆点纹 样)、“玛 瑙缬”(大 圆点纹 样)、“鹿胎缬”(类似梅花鹿毛皮的纹样)、小蝴蝶、小 梅花等纹样 ,L6 (P278)也是 白族扎染 中最为常见的 纹样 。此外 ,流传于汉族民间的诸多传统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