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
2016 美丽宜居村庄说明材料
目 录
一、基本情况
二、山水田园
三、村庄风貌
四、建筑住房
五、乡村要素
六、公共设施
七、综合管理
一、基本情况
村域面积: 12.5 平方公里 ? 村庄占地面积:1080 亩
常住人口:379 人 ? 户籍人口:417 人
村集体年收入: 1000 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00 元
主要产业:旅游、林果、农业、民俗接待
所获称号:北京市民俗旅游村 北京市卫生村
首都文明村 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
北京山区发展先进村 北京市休闲农业星级企业 等
一、基本情况
炭厂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妙峰山镇北部,地貌类型为石质山区,距京城约45公里,距109国道下苇甸路段7公里。村域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65米,由大西沟、东沟、石沟三条山沟组成,东西高,中部低,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440米。
炭厂村东北部与本镇大沟、蜜泉、琅洞三个村接壤,与著名旅游风景区妙峰山一山之隔;东南与本镇上苇甸村为邻,西部隔山与本区的雁翅镇田庄、淤白二村交界,北部与昌平区狼儿峪村比邻。全村总户数为207户,总人口390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人,非农业人口103人。
一、基本情况
炭厂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村庄内植被茂盛,水源丰富,水域面积1.2万平方米,总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湿地面积7700平方米,年无霜期240天。
炭厂村主要以旅游产业、林果业为主,村内有国家3A级景区——神泉峡景区,还建有800亩的仁用杏基地,百亩苹果园,80亩核桃园,20亩樱桃园、海棠园和鲜杏园。
炭厂村党支部平稳开展工作,“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以发展旅游为重心,积极开发神泉峡景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旅游、果品种植和旅游接待等第三产业,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山水田园
自然风光
1
天然森林氧吧
生态湿地
田园景观
二、山水田园
炭厂村有着自然优美的田园景观,丰富的植被涵养了大量的水源,形成了多眼山泉水,多条小溪常年流水,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近年来,为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炭厂村进行了封山育林,涵养水源,栽种800亩的仁用杏基地,百亩苹果园,80亩核桃园,20亩樱桃园、海棠园和鲜杏园,还种植了香椿、红果、海棠、大枣、李子。为解决灌溉用水,在三条主沟道内修建了9处集雨塘坝,蓄水可达8万立方米。炭厂村的杏仁是门头沟的特产,称作“苇甸扁”,与“柏峪扁”、“龙王帽”齐名,是门头沟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温暖湿润的土地还孕育了品种繁多的野菜和野生中药材,其它物产有薄皮核桃,红头香椿,马勃儿、地雷子、荆蘑王、野生山芹菜、云叶儿菜、苦麻儿菜、巧果儿、木兰芽、头发菜、落落菜、黄花菜、山韭菜、山蒜、山茶叶、藕乐儿果,药材有柴胡、防风、桔梗、山姜、知母、远志、沙参、黄芩、葛药根、五加皮等。
田园风光
2
三、村庄风貌
四、建筑住房
公共建筑
1
村委会
休闲凉亭
休闲长廊
四、建筑住房
农房院落
2
农家院砖木红瓦、砖混平顶各具特色,院落错落有致,外观整齐、院内整洁,具有农家色调。院落随山势的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分布在村中水流的两侧,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怡然自得。
2014年炭厂村开始实施险村搬迁升级改造工程,坚持“一户一档一册”的原则,青砖灰瓦的统一格调,房屋建设精良,庭院内外整洁干净,房屋建设有规划有管理,无违规建房及私搭乱建现象,房屋结构安全且功能齐全。院落古朴整齐,整个村子随山势错落分布。
五、乡村要素
栈道
古炭窑
炭厂村是具有千年古文化的古村落,自然纯朴,许多文物古迹都保存十分良好,村内保存了华北地区最完整的土炭窑一座,多处明清时期的山居古村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历史遗存
1
五、乡村要素
乡村景观
2
村口处修建生物通道,建筑风格复古唯美,配上小桥流水,显得格外有情调;还有寻幽纳凉的建筑小亭子,棱角分明,生活气息浓郁。
村内道路宽阔整洁,道路两旁还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植物,有太阳能灯密布,保障村民出行。村内的步行街也十分古朴,层次分明,路形美观,村子里还有几棵古树,历史悠久,走在整洁古朴的街上,仿佛回到了古时漫游街头、畅想人生的惬意。
五、乡村要素
民族民俗
3
炭厂村因烧炭制炭而得名。清朝时候,有张姓人家和李姓人家得知此地山间森林茂密,树木高大苍翠,便定居于此以烧炭为生。渐渐地,此地烧制的炭名扬在外,便开始供奉朝廷,成为朝廷御用的炭。后来,一些没有田地的农民,投奔这里以烧炭为生,慢慢地,这里形成一个自然村。
在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