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若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若还是以不变应万变,那高校的危机就不远了2017-02-21我要分享 14导读早在1941年,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就在其题为《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的演讲中极富洞见地指出,大学的教育绝不应仅限于课堂,否则只要办好广播电台,躺在床上听课又有何不可?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一书的开篇,讲了一段有趣的掌故。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亚洲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顾问。当他被带去参观一个大型公共基础工程的现场时诧异地发现,很多工人挥舞铁锹,却很少看到推土机、拖拉机和其他重型设备。问及原因,当地官员解释称,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旨在促进就业,弗里德曼相当经典地回了一句:“那么,为什么不给工人勺子来代替铁锹?”一、争议“慕课”:罗家伦1941年的回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的确给很多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资本替代劳动”这样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将把加号背后的每一个传统行业及其行业传统彻底颠覆、摧毁。媒体人转型、出版业衰落、书店关门,“互联网+自行车”(共享单车)砸了自行车行的老板和看自行车的大妈们的饭碗,“互联网+汽车”则开始蚕食出租车行业的传统份额并改变其运营方式。那“互联网+教育”又会如何呢?所谓的“互联网+教育”,一般认为是大规模在线课程即“慕课”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似乎也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冲击。以往的知识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院墙之内封闭运行的,要获取知识需要跨越诸多门槛,付出较高代价。慕课在知识传播的意义上,是一场零边际成本的教育探险,完全突破了传统大学在实体层面对个人的时空和身份限制。在一种“狼来了”的吊诡气氛中,不少高校的应对措施偏向保守。有的学校为了制止学生上课期间上网,要求学生课前统一将手机上交到第一排。有的学校提出切断教学区的WIFI信号,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无网可上因而不得不听课。有的学校倒是“勇气可嘉”,干脆背水一战,把任课教师都动员起来,搞在线课程建设的“大跃进”,甭管课程内容、特点是否适合,一律上网。无奈教师个人水平参差不齐、摄制技术标准不一,效果也只能是差强人意、装点门面。其实,教学方法的创新特别是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尤以运用“慕课”模式对课堂环境、讲授方法、互动方式所做的改革居多。然而,简单模仿和照搬的结果却可能东施效颦、背道而驰。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观察到一种孵化于当代的新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正在消解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古典艺术“灵韵”的凋萎和消逝,他说:“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的领域。通过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它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事实上,当风靡全球的“慕课”风暴席卷而来并被迅速地大规模复制时,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发出了对这一模式的疑问:它是否符合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否遵循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课程的教学目标。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重庆出版社/2006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重庆出版社/2006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并非所有课程、也并非课程的所有部分都适合于用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慕课方式来呈现。举个例子。敝校2004年开始推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所有研究生都开始上高强度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当然,改革伊始,步骤难免杂乱,授课教师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教师仍以放PPT的方式应付,学生是上课一时爽,考试可着了慌。我选的那位老师算是个归国十余年的“老海归”,讲课的方式却是地道的老派教授腔调,所有公式都在心中,从上课铃响的一刻,拿起粉笔,在四块黑板上上下翻飞,坐在下面的百十来号人则须臾不敢懈怠,跟着笔迹一路相随,三节课下来往往是笔记做得筋疲力尽。这种魔鬼训练式的老式课堂秩序及其教学范式,在一些基础课程中仍然奏效。反过来说,那种过度依赖PPT的讲授方式,反倒很可能是花拳绣腿、华而不实,是这类基础课程教学的大忌。早在1941年,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就在其题为《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的演讲中极富洞见地指出,大学的教育绝不应仅限于课堂,否则只要办好广播电台,躺在床上听课又有何不可?问题恰恰在于,这种“空中大学”决不能完成大学的任务,因为“大学里必须有良好的学风,人格的感化。这就要靠人与人的接触。”今天更加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慕课”是否是“互联网+教育”的主导形式,使广受诟病的满堂灌式的大班教学有实质性的改进?“慕课”是否真切呼应到被教育者的真实需求和主观体验,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全面化而不是单向度?“慕课”是否充分发挥了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活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人格魅力得以留存并张扬?对这些问题的究问,实际指向的是“互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