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理]教战守策
时间课题教战守策授课时数3教学目标: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汇。? 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学习并领悟“教战守”的“教”在全文中的贯穿作用。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教学时数:3教学过程一备二备第一课时一、导入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二、了解背景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引史实,正反论证)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点)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4.概括主题。明确: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四、学习小结本节课我们着重阅读文本,疏通字词,理清文意。对文章段意的归纳,我们初步了解了本文的主题及苏轼的进策主张,也从中认识到这位大文豪的远见卓识与聪明才智。五、课后要求1.思考问题: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2.再读课文,尝试概括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探究学习课文,理解并掌握重点语句,分析写作特点,扩展探究有关问题。一、交流作业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二、探究文本1.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2.图解“教民战守”之策。“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教” 庶人之在官者 以行阵之节“授” 役民之可盗者 以击刺之术注释:(1)“庶人之在官者”为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倒装句。调整后为“在官之庶人者”,翻译为“在官服役的平民”。“役民之司盗者”句式同。(2)“教以行阵之节”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