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1/2015 昌黎山海相约,地貌多样,物产丰富,身处要塞。千古神岳碣石山是五岳之外的“神岳”,集儒释道文化于一体,历史上曾有九代帝王登临,魏武帝曹操在此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著名诗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北戴河遥望碣石留下“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千古大作;“百代文宗”韩愈郡望昌黎,“文以载道”的思想在昌黎影响深远,韩文公祠至今被认为是文脉所在;五峰山奇山秀水,吸引着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山居、游览、题刻,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一生中几个重要节点都与昌黎五峰有关,曾长期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并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成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北纬39度的独特区位,400余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使昌黎成为了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地和中华民族葡萄酒产业的摇篮;昌黎地处辽西走廊的狭长地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各族各地人群在这里杂居,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流传于昌黎及其邻近地区的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昌黎吹歌、昌黎老呔儿影多年来被统称为“昌黎三歌一影”。昌黎三歌一影艺术是昌黎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的集中显现和杰出代表,是祖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之一。 近些年,作为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生存意愿、审美意识能动体现的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昌黎吹歌、昌黎皮影戏,已经分别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卷首语 封底 封面 主编:梦 圆 编委:杨 卓 阔 巍 主办:小太阳期刊社 出版:小太阳出版社 日期:2015年4月 地址:永兴街62号 邮编:066600 邮箱:sixiaoyjt@163.com 昌黎秧歌 昌黎民歌 昌黎吹歌 昌黎皮影 艺术渊源………………4? 主要行当………………5 表演形式………………6 传承发展………………7 民歌起源………………8? 地方特色………………9 演唱技巧………………10 传承发展………………11 文化渊源………………12 演奏工具………………13 演奏内容………………14? 传承发展………………15 发展历史………………16 艺术魅力………………17 传承发展………………18 文化交流………………19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卷首语 封底 封面 昌黎秧歌 昌黎地秧歌在大量引进戏剧情节和人物及一些表演风格时,注意吸纳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精华,如临场歌唱的秧歌调,大量吸收了凤阳歌和江南小曲的成分,形成了歌词通俗上口、曲调刚柔相济、音律优美动听等演唱特点,同时注重叙事,出现了可分阶段演唱的大段唱腔,秧歌伴奏也进行了改革,以吹奏唢呐为主,辅以堂鼓、小钹及笙管、笛、胡琴等多种乐器。曲式变得短小而完整,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曲调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吹奏时变化自如,形式多样,藉以烘托生动活泼、热烈欢快的场上气氛,造成别开生面的音乐效果。随着秧歌的戏剧化,秧歌舞蹈也发生了变化,日益趋于细腻、逼真、风趣、清新,动作幅度也由大变小,面部表情则以传神为主,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等。这些变革,使昌黎地秧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语汇与演唱风格,为昌黎地秧歌最终向带有浓郁的戏剧性表演元素的纯舞蹈艺术转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昌黎地秧歌,作为昌黎民间舞蹈艺术的集中显现和杰出代表,形成的历史比较悠久,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影响很大。据考证,秧歌在肇源之处,主要为水稻产区插稻秧时合着鼓点演唱的群歌,系田间劳动萌生的音乐;后来,这种合着鼓点而唱的群歌,加入舞蹈动作,逐渐演变成一种载歌载舞的场地表演,成为一种节庆时的民俗演出活动,并在流传到全国广大地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舞为主,又与歌、乐紧密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多年来,昌黎地秧歌最突出的发展变化,是由秧歌舞向秧歌戏的转化,即把秧歌演出大幅度地同戏剧艺术糅合起来,不断增强秧歌表演的戏剧属性。 被昌黎人俗称为“地跑”、“地出溜”的地秧歌,扭起来动作轻快自如,随意性强,富有即兴感,既适宜祭祀和节庆时的场地表演,又适宜平时自我娱乐。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卷首语 封底 封面 昌黎秧歌 经过长期的艺术表演磨合与选择,昌黎地秧歌的角色表演,主要形成了四大行当,即妞、丑、?、公子。其中妞和?为女性角色行当,丑和公子为男性角色行当。 “妞”是昌黎地秧歌表演中的女性行当,即闺门少女、小媳妇的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等,因为是扮演比较俊俏的少女形象,所以妞的动作也比较优美。其动作特点是:“稳中怯,柔中俏,扇花飞舞周身绕,双臂摆动娇又媚,好似葫芦蔓儿飘。” “丑”是地秧歌中的核心角色。没有“丑”,就没有“逗”。多由男性扮演。丑的形象是在两眼之间的鼻梁上画一小方块白,脸蛋涂得很红,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