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
作者:东北二人转演员徐小二?放大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腾讯微博人人网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
资料整理:东北二人转演员徐小二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二人转大约形成于这时期。二人转的正式形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及姊妹艺术而形成的。另一种是说随着清初从关内向关外大量移民,河北莲花落等流传到东北后,与当地大秧歌相结合,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乐器、曲调等而形成的。
《包公赔情》和《蓝桥》在社会上流传很广。
乾隆四十九年(1784)
《小天台》是一部经常下单的戏。它产生于评戏以前,至今已有二百来的历史了。在结构上吸收了曲艺、杂耍等表演形式。
嘉庆七年(1802)
怀德县最早出现的蹦蹦戏,艺人们称为双玩艺儿。据传四平地区蹦蹦戏产生在一百九十年前。怀德县艺人按师承关系推算,该县蹦蹦戏产生在清嘉庆七年左右(1802年左右)。
嘉庆十八年(1813)
十不闲已传入沈阳。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与十不闲有一些联系。据说今天二人转中的《摔镜架》还是原来什不闲的段子。
嘉庆二十年(1815)
刘富贵(艺名刘大头)的师傅董傻子大约生于这一年。
道光元年(1821)
这时东北唱莲花落的只用竹板、手玉子、一锣一鼓几件乐器。
道光二年(1822)
怀德县八子屯的普济寺(俗称老爷庙)出现庙会演出,见蹦蹦(二人转)演唱。剧目有《西厢》、《蓝桥》、《纲鉴》等。
道光三年(1823)
程喜发的师爷姓孟,艺名大亮子生于这一年。《林冲发配》和《劈关西》已经流传。
道光十年(1830)
栾继承(艺名筱兰芝)的师爷娄大嘴(南边道艺人)约生于这一年。 《摔子劝夫》已经流传,“诗头子”也已经出现。
道光十九年(1839)
二人转最早只有大板子和碎嘴子。弦(槟榔瓢)是后进来的。弦(槟榔瓢)这时已经进入二人转乐台。
道光二十年(1840)
桦甸县夹皮沟金矿常有二人转艺人演唱,很受欢迎。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程喜发的师爷开始“吃唱饭”。
道光三十年(1850)
唢呐已经为二人转伴奏。
咸丰元年(1851)
夹皮沟有上戏台、下戏台两处经常演出二人转。
咸丰二年(1852)
怀德县刘房子屯及湾沟一带出现二人转频繁演出。艺人有绰号林大寡妇和周半拉子等等,常走乡串户,说口逗乐子及做滑稽表演。江东(松花江以东)已经有二人转。
咸丰、同治年间(1852――1874)
桦甸县夹皮沟一带(当时为韩边外领地)建有几处戏台,俗称上戏台、下戏台等等。各戏台常有二人转和肘鼓戏演出。《吉林旧闻录》载:“戏唱对台,上下两台相隔五里,行人拥挤,热闹非常。”
咸丰五年、同治八年(1855――1869)
这个时期活动在吉林一带的著名二人转艺人有老棋子、小韩凫水、胡大饼子、傅自来红、谷罗锅子、水上漂、刘缩脖子、大燎杆子等。
咸丰十年(1860)
从前,二人转的服装特别简单。这时已经较为复杂了。
咸丰十一年(1861)
二人转艺人们从秧歌里辟出来《观灯》这出戏。
同治二年(1863)
二人转艺人刘福贵(艺名刘大头)出生,从艺时长期在桦甸、舒兰、榆树、吉林等地演出,颇有影响。
同治四年(1865)
二人转艺人赵凤礼(艺名赵小辫)出生,从艺后唱红于吉林一带。喇叭这时已经为二人转伴奏。
同治六年(1867)
二人转这时唱的是悠喝腔,不唱胡胡腔。
同治中期(1869年前后)
吉林一带遍兴二人转演唱。艺人多称别名或绰号。其中有老棋子、小韩凫水、胡大饼子、谷罗锅子、刘缩脖子以及水上漂、自来红、火燎杆子等等。
同治九年(1870)
《开店》和《杨二舍化缘》已经流传。前者是一出别具一格的“卖派篇”。后者多被用做“开场码”。
同治九年、宣统三年(1870—1911)
著名二人转艺人“水上漂”大约生于这一年。
光绪元年(1875)
二人转艺人徐珠出生,从艺后长期在吉林一带演唱,为名唱手。
光绪三年(1877)
二人转艺人张相臣(艺名玻璃捧子)出生,从艺后在吉林一带唱红并教徒传艺。
光绪五年(1879)
著名二人转艺人马有大约生于这一年。舒兰县二人转据说是张相臣(艺名玻璃棒子)和其师傅赵富(艺名赵破裤子)传过来的。
光绪六年(1880)
二人转进入兴盛时期。
光绪七年(1881)
双辽县郑家屯镇、双山镇出现二人转艺人在街头、市场等处演唱。梨树县、怀德县出现了二人转小班活动。艺人有王龙生及其子王海等,常演出于菜园、市场等地。《王令安借当》已经流传。[南边道胡胡腔]已经流传。
光绪八年(1882)
这时就有文嗨嗨、武嗨嗨、抱板、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等曲调了。
光绪十一年(1885)
梨树县(当时称奉化县)官衙禁止二人转演出。《奉化县志》载:“淫亵之甚,男女纵观,实为伤教,亦经知县钱(钱开震)先后查拿。”
一种意见认为二人转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