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

与印度季风不同,华南和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风的活跃和中断,主要反映在西太平洋副高、季风槽以及赤道反气旋等大型系统的强度与位置变化上。该地区西南季风的活跃主要受印度西南季风东传的影响,而西南季风的中断则主要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控制的结果。因而,西南季风活跃时期,表现为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弱,位置偏东;季风槽强大深厚,位置偏东;在赤道附近有较强的闭合反气旋环流;青藏高压增强,高空东风急流强大而完整。在西南季风中断时期,表现为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强,位置偏西,控制东南亚地区;季风槽浅薄,位置偏西;在赤道附近天闭合反气旋环流;青藏高压强度减弱,东风急流弱。 相应地,西南季风活跃期,东南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圈强而明显;而当西南季风中断时,季风环流圈显著减弱。 像夏季风一样,冬季风也有明显的中期变化,即活跃和中断期。每年10月下旬亚洲上空冬季环流建立以后,在中纬度的对流层中层,不断有西风槽东移,西风槽过贝加尔湖后往往加强,形成一次东亚大槽在其平均位置建立的过程。这时,对流层低层就有一次强烈冷空气的爆发,强冷空气南下到南诲和东南亚地区,使这里的东北风加强,形成一次季风潮。也可以是南支西风急流上有波动东移,使中纬度槽经向度加大,在低层冷锋上诱导出气旋。 当大陆冷高压变性减弱,并东移出海,移入南海的冲锋逐渐静止甚至消失,东北风强度大减,甚至在东南亚一些地区转成偏南风,季风区的 Hadty环流大为减弱,这时冬季风中断。 完成季风潮到季风中断这样一个循环过程,通常需要10~15天。因此,在冬季风时期一般每月可有2-3次季风潮。 l. 季风的形成机制 Hadley 在1686年最早提出: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与太阳辐射季节循环有关的海陆热力状况差异的季节性反转。50年代以来,许多气象学家对这一经典的提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即认为季风现象主要是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的结果。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通过1979年的季风试验,人们开始认识到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以及南北半球气流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通常认为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即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大地形的作用和南北半球气流的相互作用。 三、亚洲季风的形成与维持 (1.1) 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 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了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冷源,海洋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了季风的本质。如果只考虑海陆热机是季风的唯一成因,那么在所有的海边都有季风,而且高纬(温度年较差比低纬的大得多)季风要比低纬季风显著得多。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就在亚洲一非洲的低纬地区。同时,从海陆分布推算印度的西南季风厚度不超过2 000m,而我国西南地区季风的实际厚度达5 000-6000 m或更高。因此,难以单纯地由海陆热力差异来解释季风的成因。 另一方面,在表面均匀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地表太阳辐射地理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风向往往近于反向,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行星季风,这种现象以低纬地区(30 N~30 S)最为显著。恰恰东半球的低纬地区(从东非经南亚到东亚以至西太平洋),海陆热机和行星风带季节变化的作用一致,造成了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 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 (1.2) 大地形的作用 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既有热力作用,又有地形动力作用。研究表明,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间同样存在季节性热力差异。对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来说,从3~9月是个热源,7月平均强度为877.8 J/cm2 · d;冬季由于强烈的辐射冷却,是个冷源,l月平均强度为-627J/cm2·d。为了区分高原与邻近大陆地区的热力差异,对沿30N的高原地区(70-110E)及亚非地区(0~160E)的平均温度偏差(相对于30N同高度的纬圈平均)做一比较。冬季在200 hPa以下的高原上空,气温普遍低于季风区,最大温差1.2C,出现在700 hPa高度上;在200 hPa以上的高原上空,高原地区的平均温度稍高于季风区的平均温度。夏季高原的高原热力影响更为明显,夏季季风区和高原区除 100 hPa以外,各层气温均比同纬度纬圈平均温度高,而高原区各层气温均高于季风区的气温,这显示了夏季高原对大气的巨大加热效应。 由于冬季青藏高原是个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式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一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在夏季青藏高原是个热源,高原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式环流。它与西太平洋副高相配合,不仅使其东侧的西南季风增厚,而且使夏季西南季风更加深入到华北以至东北地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