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本科论文.doc

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本科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本科论文

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摘要: ?????我厂1号RSP窑经过6年多的运转,系统耐火材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磨损、烧坏现象。SB室下部掉砖,进而壳体烧损;SC室用风不良,导致边壁物料保护层不均衡,局部衬砖磨损严重;斜烟道及鹅颈管侧墙衬砖垮落,由于鹅颈管结构缺陷,经常结皮和堆料;MC室断面物料分布不均,物料稀相区炉壁烧损,直至筒体严重变形;因窑尾缩口处风速低,喷腾能力减弱而塌料;高温级旋风筒分离效率低,导致物料大量返回,内循环增加等。本文依据热工标定结果,对该预分解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 RSP窑系统工况分析? ?  热工标定主要参数对比见表1、表2,窑尾高温区工艺流程见图1。? 表1?预热预分解系统温度变化?℃? 表2?RSP炉的分解进程变化? 注:1997年数据为南京化工大学硅酸地方国营工程研究所的热工标定结果,SC室出口指斜烟道出进口等同于鹅颈管出口。  ?? ?  图1 窑尾高温区工艺流程 1.1 三次风温度及其对SC室工况的影响  由表1可见,三次风温度和入炉生料温度分别只有600℃和671℃。入炉生料温度低主要是由于C4锥体及下料管增开人孔门较多,外漏风量和散热损失增加引起的,通过加强管理,隔热堵漏后完全可以解决;三次风温度目前基本稳定在560~580℃,提高的余地很小。其原因是:我厂采用单筒冷却机,经过多年的运转,内部装置所遭受的磨损和腐蚀不断加剧,而且增加了砌筑耐火砖的长度,熟料停留时间短(约为30min),出机熟料温度高(~290℃),使热效率本身就不高的单筒冷却机热回收率进一步降低(1997年热工标定结果为56.6%)。   ???? 三次风温度是影响分解率和燃尽率的重要因素。较低的三次风温度导致炉内煤粉着火速度减慢,形成滞后燃烧,特别是SC室内煤粉是在纯助燃空气中燃烧,助燃空气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粉燃尽率,三次风温度低,即使分解炉多加煤,SC室内温度也不会高,反而会加剧煤粉滞后燃烧。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SC室生料出口温度和分解率分别是948℃和43.4%,结合入炉生料表观分解率已达22.6%的实际情况,说明SC室内的分解反应极低,煤粉燃烧状况不理想。 1.2 MC室及其鹅颈管  由于SC室内煤粉燃尽率及物料分解率低,使得绝大部分的燃烧及分解反应在MC室内进行,进而加重MC室及鹅颈管的燃烧负荷,致使MC室炉壁烧损。  从总体而言,MC室A侧衬料烧损较轻,残存耐火砖厚度普遍在50~70mm,而B侧耐火砖残存厚度仅有40~50mm,多处有烧蚀掉砖(图2中的a、b两点),且掉砖在托砖板上下两侧,托砖板烧损表现为B侧的近半圈严重烧损,而越靠近A侧(进料端)损坏程度越轻。从以上现象可初步断定,由于托砖板表露于高温热气中,将其热量传给筒体,筒体受热膨胀,硅钙板与之脱离,顶垮耐火衬料。再结合炉内壁温度的检测结果,A、B两侧的炉壁温度分别为830℃和864℃,证明了A、B两侧所承受的热负荷不均衡,B侧物料浓度低、热负荷高,致使炉壁烧损较A侧严重。  ? ?  图2 MC室及鹅颈管结构? ?  鹅颈管的结构缺陷是RSP窑系统的最大不足,设计的意图是在不增加预热器框架高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MC室与级的连接段,增加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但预热器呈2-1-1-2-1布置,2个C4筒挡住了MC室上升的空间,同时需避开横梁的阻挡,鹅颈管实际结构如图2所示,形成先拐弯后倾斜(60°)过渡,如此导致后果有:   1)因MC室出口变径拐弯,且温度较高(902℃),常常引起结皮,每次停窑检修都需要清理。   2)结皮形成缩口,使炉内阻力增大,阻碍MC室内料气的流通,增大了物料在炉内的返混度,直接引起MC室内单位容积物料负荷的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物料由窑尾缩口处直接“短路”入窑。返混度的增加,降低了炉内风速,颗粒与气流间的速度差减小,不利于传热和物质的扩散以及燃烧、分解的进行。   3)斜坡段堆料,尤其在投料初期系统内气料比大,断面风速较低,部分生料易在斜坡段失速沉降堆积,当拉风投料、喂料量大幅波动、系统气流量或压力发生变化时,原沉积的物料被触动滑落造成塌料。 1.3 级旋风筒的效率分析  级旋风筒进口温度稳定在约880℃时,入窑物料温度仅750℃,比正常理论温度降低了近100℃,出口气体温度也只有808℃,这充分说明级旋风筒散热损失及外漏风比较严重。外漏风主要集中在锥体及下料管部位,生产中经常将锥体及下料管捅灰孔打开,预热器系统中有60%以上堵塞现象发生在该部位,为便于清堵,我们根据堵塞的多发点,先后开了4个人孔门,提高了清堵效率,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①外漏风导致热效率急剧下降,入窑物料温度仅为750℃,不利于快速烧成;②开孔无法保证筒体内壁光滑,物料滞留粘结,最终形成

文档评论(0)

李天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